心理健康加油站之沙龙活动第三场|抑郁识别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1-12-20浏览次数:312


       20211110日晚,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张海燕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抑郁识别”讲座。张教授是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教委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公安局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特聘专家、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市疫情防控社会心理疏导专家团队专家”。张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危机防御与干预、认知治疗、团体辅导等,出版著作二十余部,发表相关论文近百篇。本次讲座张教授以独特的角度,带领我们进入了崭新的知识领域。张教授到底和同学们分享了什么有趣的内容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讲座伊始,张教授并未直奔主题,而是以实际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情绪压抑的故事。张教授的一句“流泪并不一定是弱者”,使得同学们深思。由此,张教授点明了人们常见的认识误区:敏感不一定是心理问题。张教授指出:如果一个人内心敏感的同时十分阳光,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散播正能量的人。判断是否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困惑,关键在于判断对象是否阳光,而非是否敏感。张教授形象地说,如果把敏感程度和阳光程度作为横纵坐标轴,那么“第一象限”区域的人,一定是关心他人、照顾对方情绪的受欢迎的人。


接着,张教授援引希波克拉底的“四质人格”,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形象地为我们说明了情绪对人的影响。同时,张教授提出了“三位一体脑”的概念:人类的大脑可以分为爬行、哺乳和理性三个区域。爬行脑负责生理活动,情绪脑负责感受和情绪,理性脑负责思维活动;当人们情绪起伏较大时,负责情绪的部分优先开始工作,并影响其他区域。这也是人们在情绪过于激动时呼吸急促、大脑一片空白的原因。而在青春期,即14岁左右的青少年最易出现心理问题,正是理性区域尚未发育完全的原因。这一问题有可能持续甚久,直至30岁。这也是许多青年产生各种消极负面情绪思想的重要原因。


随后,张教授论证了抑郁和抑郁症是截然不同的观念。抑郁是人的基本情绪,与病症不同,很多人都会产生这种情绪。当生命状态被压制到一个最低最小的状态,就是抑郁状态。这种状态是人对环境适应的结果之一,但是并不利于人们的生存。抑郁产生的原因在于,在人的信念中有对错之分,而出于各种原因,人们常常拒绝错误。此处的意思并非因好面子而不认错,而是潜意识对客观存在错误的否定。此时,如果有其他外界因素的作用,就很容易滋生抑郁情绪。同时,选择性消极注视,即只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事物;或是情绪推理,例如心情不好时看待事物更加扭曲,这两种行为都会加剧抑郁情绪。抑郁的功能在于,使得人对环境做出一定的反应。然而这种反应并不是长久之计,当抑郁情绪积累过多,就可能爆发。张教授表明,从资源取向的角度看,抑郁者有一个特别巨大的力量,这份力量把生命潜能的状态压制住。在座的听者们不禁思考,抑郁者若能意识到自己的这份力量,何妨改变一下用力的方向?


最后,张教授指出,抑郁是存在感的问题。重要他人的否定往往对人造成创伤,这种情况尤其对孩子明显。孩子由于被否定而陷入自我否定,最终无法找到存在的价值,或是存在的价值片面化畸形化。而被忽视实质就是被否定,张教授援引身边的案例,说明了父母对孩子无意的忽视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创伤是十分巨大的,甚至有可能伴其一生。


在讲座结束时,张教授呼吁我们不要随意为他人贴标签。抑郁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不应随意为人贴上抑郁症的标签。



稿件|上海科技大学心理协会

摄影|上海科技大学心理协会

编辑、排版|孙润秋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