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起航,逐梦九天|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临港卫星研制基地行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1-05-06浏览次数:1149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国务院批复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在第六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4月23日下午,由上海科技大学书院和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新技术中心共同开设的《行星巡游器系统设计与实践》课程开展了校外参观科普活动。在授课教师邱成波、书院和物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实地参观卫星设计与制造的厂房,近距离观摩真实卫星模型,了解卫星研制过程,亲身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学习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活动从航天科普基地的参观开始,带队的邱成波老师依次向同学们介绍暗物质探测卫星和北斗导航卫星,同学们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询问暗物质到底是什么,卫星是如何探测暗物质的。其实,暗物质是一种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也无法用任何光学或者电磁观测设备直接“看”到的东西。已知的粒子中不存在满足这些性质的粒子,这意味着暗物质粒子的研究极可能带来物理学的革命性突破,这也是各国争相进行暗物质研究的原因。我们的悟空号卫星采用的是间接探测方式,主要通过研究探测银河系内的暗物质粒子湮灭产生的普通粒子来间接推断是否有暗物质的存在。




   从航天科普基地出来,我们来到了卫星的总装厂房参观。本次参观的地点是已经竣工启用的一期项目,位于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总园区厂房占地3.6万平方米,承担了通讯、导航、遥感等国家装备型号任务的组批生产制造任务,拥有7个卫星总装大厅和完善的力、热、噪声、微波暗室等环境试验条件,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这些将为满足国家重大空间战略需求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次活动除选课学生外还吸引了物理社和科创社同学的参与,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卫星的基本知识,更是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科技兴国的种子。学生们表示: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更要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 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在群星浩瀚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