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沙龙|张蕴贤:真与幻——跨文学与科学领域的科幻小说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0-12-01浏览次数:269


科幻小说是兼具科学性、人文关怀和艺术价值的一种文学形式。很多同学读过不少科幻读物,有些还是深度的科幻迷。 11月11日导师沙龙上,来自人文科学研究院的张蕴贤老师与同学们深入交流,带领我们领略科幻小说前世今生的同时,激发出大家思想的火花。

首先,张老师提出三个问题与同学们共同探讨:

1.科幻小说姓甚名谁?姓“科”,是姓“幻”,还是姓“小说”?

2.如果科幻小说中出现了科学上的错误,你还会认为它是一部好作品吗?

3.你怎么看待软科幻、硬科幻的分类?

这三个问题虽然简短,却涵盖了科幻小说研究领域的重要论题,更贯穿起整场沙龙的主体架构。在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张老师带领大家溯源科幻小说的历史。不同时代里,科幻小说的译名更替,定义渐进,其内涵也在不断充实。人们通常采取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认识,凝练出科幻小说的定义:科幻小说是以科学为对象和线索进行幻想并构成重要内容的一种小说。



接着,张老师兵分两路,各表一枝。世界科幻小说一般滥觞于早期三大师的科学创作和艺术想象,而在黄金时代达到其光辉顶点;我国科幻小说则发源自传统志怪笔记,近现代虽有开拓,却政治隐喻色彩浓厚而幻想不足,总体呈现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格局;时至近世,新生代崛起,我国科幻小说始有创作喷涌之势。

讲解至此,大家心目中科幻小说的形象呼之欲出:不论是“豪放派”硬科幻还是“婉约派”软科幻,我们希望科幻小说既不能有名无实,披着科幻的外衣而行玄幻之事,戏说不是胡说,又不应单纯作为科普文章刊行于世,使人味同嚼蜡。

于是,换位思考,我们不得不直面问题:科幻小说何以动人?张老师讲解道:一方面是科学的形象化。语言方面,以大刘为例,其作品不乏大手笔描绘宇宙图景,亦多有细致动人之处。陌生化语言、铺张的修辞则是作家韩松的出挑手法。还有以何夕为代表的科学原理形象化写法,皆可依托科幻小说的文学性质大放异彩。

另一方面,科幻小说不仅是冷静科学的凝视,更能承载温暖的人文情怀。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为科幻小说带来了温情的一抹暖色。

最后,张蕴贤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作家何夕的《我是谁?》中短篇,希望大家能在上海科技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在奋斗与发展的路上,找到真正热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