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我和我的书院|王舒然:书院是温馨的家,也是远方的灯塔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0-06-11浏览次数:275


王舒然

生命学院2016级本科毕业生

毕业去向:康奈尔大学“生物化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博士项目全奖录取




(摄于美国纽约州伊萨卡城)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在上科大度过的四年时光,我想说,“它的每一个侧面都是彩色的”:那些学习到深夜的日子、迷茫时和导师的促膝长谈、充满欢笑的社团活动、带着汗水和阳光气息的运动会、丰富多彩的课程与实践活动……无数精彩瞬间,在记忆深处留下清晰的痕迹,让人难以忘怀。而这些缤纷色彩背后是书院这块温馨、包容、富有创新精神的调色板。在书院,人文与科学交汇;在书院,艺术与体育之风茁壮成长;在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结下深厚友谊。书院,梦开始的地方。

   

我与尘音合唱团的760个日夜

大学期间参加过很多社团,我最喜爱的是尘音合唱团。从刚进大学到大三学年初,我与尘音一起走过760个日夜,和这个可爱的团体共担风雨,同享欢乐,见证了尘音和尘音人的一步步成长。

“即使是一粒微尘,也要唱出自己的声音”,万千微尘之音,汇聚成动听的和声。团结——尘音合唱团最可爱的地方,不仅体现在演出时声部间的密切配合、和谐统一,更体现在日常排练中的点点滴滴。大二伊始,我和王正琦同学接任尘音合唱团团长,刚上任便面临一项紧急任务——在开学第一周的迎新社团节上演出两首合唱曲目。而就是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在王思思老师的指导和团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尘音在社团节上闪亮登场,在2017级本科生新生中留下了美好形象。在随后的2017-2018学年里,尘音合唱团格外地忙碌,参加了“帕多瓦日”音乐会、新年晚会、歌剧电影《长征》艺术家见面会和2018届毕业典礼音乐会等四场重要演出。印象深刻的是,“帕多瓦日”演出的筹备时间恰巧与期中考试的复习时间相撞,但是勇于迎接挑战的尘音人们仍然认真参加每一次排练,用三周时间排练出三首意大利歌曲,实现了与管弦乐团的默契配合,用演出效果再一次展现了尘音的优秀。

舞台之外,活跃的尘音人们还会自发地组织快闪表演,在某个中午出现在食堂,给劳累了一上午的老师和同学们献上一个轻松明快的惊喜。除了这样简约的浪漫以外,尘音也有深情的浪漫——每年新年晚会后的尘音生日宴,尘音人们相聚一堂,点亮烛光,许下来年的心愿。

   我相信,每一个认真经历了尘音的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尘音记忆与收获。在尘音这个温馨的大家庭,我掌握了科学的歌唱方法并不断突破自己的音域限制,认识了热爱合唱和音乐创作的同学们,提升了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和领导力。这段美丽的时光,这些可爱的人们,关于尘音的无数剪影,多年后回想起来一定还像当年那样温暖人心!

 



(图为2017年尘音合唱团备战“帕多瓦日”演出)

(图为2018年尘音合唱团参加歌剧电影《长征》艺术家见面会)

 

一次难忘的产业之旅

大二暑假,我参加以“新药研发”为主题的产业实践,在十天内到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参观学习,并围绕参观内容开展实践课题。这次实践让我系统地了解了新药研发产业链,并开始更多地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思考基础科研的重要性。

我们前往了安进、诺华、药明康德、立迪等知名生物医药企业进行学习,参观国际领先的实验室,聆听专业人士围绕新药研发战略、项目管理和专利等主题开展的讲座,对各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人才培养路径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们小组的企业导师是安进(上海)公司总经理张明强博士,实践一开始,他便给我们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课题:“一家创业公司拿到了5000万美元的投资经费,想要开启新的寻找PD-1/PD-L1受体(协助癌细胞逃脱人体免疫系统监控的重要分子)抑制剂的研发项目,向作为咨询公司员工的你们询问意见。请你们为该公司提供研发策略。”在为这家战略公司制定研发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全面地了解了单抗类抗癌药和小分子抗癌药各自的优缺点和海内外研发形势,结合该公司的现有资源和市场需求,提出了合理的竞争方案。随着课题推进,我们越发意识到科学技术仅仅是新药研发的一部分,一款新药最终能否真正服务到患者还受到很多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些价格高昂的药物,医疗体系应该如何平衡患者与药企双方的利益?新兴的生物医药企业怎样才能实现快速成长,树立自身核心竞争力?这些亟须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并没有从产业实践中得到明确的答案,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们将持续关注并思考这些问题。作为学习生物科学的同学,我们应该有为改善人类健康而努力的担当。

十天的参观学习结束后,来自“起点:靶点验证和药物筛选”、“药物优化和临床候选药物确定:AI和个性化精准医疗”和“新药研发的长征篇:临床试验和药物获批”三个方向的小组们相互分享实验收获,来自生命、信息和物质三个学院的同学热烈讨论,以新药研发产业链为主线,对众多实践课题进行了整合,最终在产业实践校级答辩中夺得桂冠。

(图为2018年参加产业实践照片)

 

为我点亮远方星空的引路人

学校实行的本科生书院导师制让我能够在遇到困惑时随时找导师聊天。我的书院导师——刘洪军老师不仅为我提供了学业和生活方面的指导,而且对我的升学规划和职业发展十分关心,在申请季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

从大一入学起,我们导师组就经常见面、聚餐,刘老师总会关切地询问大家的近况,并耐心地为我们答疑解惑。平日里,我遇到专业方面的问题也经常向他请教。在《创业导论——机会:识别、评估和扩张》课程中,我们需要选择一项新技术,并评估这项技术中蕴含的创业机会。拿到作业要求后,我想到刘老师课题组当时正在做的一项工作:通过细胞重编程技术产生新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 RGC),从而改善RGC受损小鼠的视力。于是我约了刘老师,向他详细地了解相关实验,并探讨了将这一基础研究应用于改善青光眼患者视力的可行性,以及在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在与刘老师的交流中,我收获了许多关于自己未来规划的建设性意见。大四申请季,第一次写申请文书的我毫无经验。刘老师为我Personal Statement的写作提了很多宝贵建议,并帮我润色文书,在漫漫申请路上助我一臂之力。

(图为书院导师组见面聚餐)

 

书院每周的导师沙龙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新世界、结识导师的窗口。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入学后的第一场沙龙:生命学院的刘冀珑老师为我们带来题为“向果蝇学习”的讲座,向我们讲述果蝇研究的历史和科学家们从果蝇身上获得的研究灵感。为了让同学们对果蝇有更直观的了解,刘老师还带了一管果蝇到讲座现场,供同学们观察。当时正是我加入文学社,担任《书院News》“人物版”记者的第一周,刘老师的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2016年秋学期《书院News》的第一版人物介绍,我决定采访刘老师,由此开启了我大学时期的“记者生涯”。此后,当我感到迷茫时,便会想起和蔼幽默的刘老师,并找他聊天,每次聊天,刘老师都能给我很多中肯的建议。大三学年,我在出国深造和留在国内读研两个选项间举棋不定,刘老师对我的升学规划做出了关键指导,让我在升学的重要节点上鼓足勇气去追随自己的内心,最终更加独立、自信地选择了出国留学。即使是到了大四,主题丰富的导师沙龙对我仍有很大吸引力。大四上学期,生命学院罗振革老师为我们带来题为“神奇的大脑,兼谈学科交叉与创新”的讲座。讲座期间,罗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脑科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用很多具体的研究、事例和他的亲身经历说明了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在生命科学尤其是脑科学的研究中,交叉学科的特点非常明显,罗老师鼓励同学们学好每一门学科,为将来的科研工作做好准备。

求学路上最幸运的事之一便是有前辈指引,上科大实行的书院制培养模式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与生命科学领域内优秀的科学家们交流,潜移默化地受到他们的影响。小到时间管理技巧,大至职业发展规划,导师们对我们的关心体贴而全面。与导师相处,既能讨论前沿的科学问题,又可以轻松愉悦地聊聊新闻,唠唠家常。很多时候,导师们已然成为了我们的朋友,在我们松懈时为我们树立榜样,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与我们携手共进,在我们迷茫时为我们点亮远方的星空。


(图为生命学院刘冀珑副院长开设导师沙龙现场)


(图为生命学院罗振革副院长开设导师沙龙现场)

 

书院是我在上科大的精神家园,这里有画笔和广阔的天空,让我尽情书写美好的大学生活。无论我们今后身在何方,只要还记得那些难忘的经历、那些可爱的人们和那些学会的道理,只要那份关于书院的记忆还留存于心,书院之光就不会远去。它会化身为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向远方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