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直对微观世界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近三百年来,显微镜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这份好奇。12月18日晚上,物质学院电镜中心的马延航老师为同学们介绍显微镜的历史发展与其强大的功能。
首先,马延航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并展示科学家如何运用光学显微镜对ASFV病毒进行成像和结构解析。同时,他还提到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由波长决定的衍射极限,而获得17年诺奖的超分辨荧光显微镜可以让结构非同时发光从而突破了这一衍射极限。
为了进一步观察微观原子的排列结构等,1931年第一台电子显微镜诞生了。之后发展出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它可以进行元素分析、晶体表面分析以及实时观察微观结构变化等。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以进行微观组织的形貌分析和成分分析等。比较先进的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则可以进行分子结构的分析,还能绘制一些纳米图案。
对于显微镜的未来展望,马老师提到了一点:当所要观察的材料对于电子束的冲击不够稳定,容易受损的情况下,如何还能有效地对材料进行成像,这是科研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也为同学们今后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让同学们为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