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光”系列讲座第三十六讲——校园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应对

发布者:12月13日发布时间:2019-12-16浏览次数:690

20191211日晚,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张海燕教授做客我校心灵之光专题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校园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应对”的专题讲座。作为教育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和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张教授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应对方面可谓经验颇丰,拥有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本次讲座张教授从心理危机的前瞻性预防和危机警告的识别,到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等视角,来探讨建设性的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张海燕教授首先介绍了病理性偷窃问题。所谓病理性偷窃,就是施动方具有重复的冲动去窃取对他来说不需要或没有价值的物品,虽然在行动前会感到相当大的压力,但在行动的时候,则会感到快乐、满足与轻松。偷窃的目的既不是为了表达愤怒、报复,也不是受到了幻觉和妄想的影响,更不是因为品行障碍、躁狂症或反社会性人格的因素。通俗的讲,就是“忍不住”,可以近似地理解为行为上瘾。这一问题在高校校园中十分普遍但长期被大众所忽视,处理这样的心理问题时,应当考虑到当事人的心理,在既不伤其自尊又能保证有一定的惩罚效果的情况下采取适当措施。

接着,张教授谈到了另一个在大学生中十分“流行”的心理问题——自我价值的感知缺失。现在有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目标,感觉不到自我的价值,甚至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毫无价值。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业压力过大、缺乏安全感和原生家庭的缺陷等等。总的来说,这种问题可以归结为自尊不足,缺乏安全感。越是想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越是觉得虚无。张教授对此提出了建议:大学生一定要确立自己的自我形象,用稳定的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她认为:“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

承接上述问题,张海燕教授又提到了大学生的自残自虐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讲,自残自虐行为的心理动机来自于自尊心的缺乏。一些人将心伤反映到身体上,产生了自残自虐的想法和行为。这种行为同样容易上瘾,自残者甚至会获得快感。对待身边这样的人,一定要耐心劝导,同时必须要辅以一定的强制手段。此外,自残自虐的行为会传染给更多的人,应当加以警惕和防范。

在讲座的最后,张教授与同学们交流了自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行业多年的心得——心理问题从来都不是突然发生的,冰冻三尺绝非一时之寒,而要将心中之冰融化也绝没有一日曝光那么简单。心理治疗需要持续的付出,虽然有时难以看到回报,但这是为师者的责任。当今社会,心理问题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做好自己,避免陷入漩涡的同时去帮助他人,传播心灵之光,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