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系列讲座 第六十七讲:上海城市的前世今生

发布者:9月15日发布时间:2019-09-17浏览次数:324

上海城市的前世今生

911日晚,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熊月之副院长为上海科技大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上海城市的前世今生“讲座,让同学们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了解上海的人文历史。熊老师多年来在关于上海城市的社会生活研究以及城市精神有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并担任多个相关课题的主持人。

讲座的开始,熊老师通过上海与其他城市的对比,引出了“魔都上海举世无双“的标题,从多个方面概括地介绍上海。得益于上海襟江带海、腹地广阔的自然优势以及其经商的传统和务实的精神,成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五个通商口岸中发展最为优越和繁华的一个。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的一市三治格局使其存在大量的政治缝隙,吸引了大量移民。这样的政治因素直接导致的是上海市人口的迅速增加,这也是其迅速崛起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其巨大的经济体量,北平、南京、天津三座城市经济体量之和甚至都不及上海。

从历史的角度,上海的发展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唐代建制,宋代建镇,元代设县,明代筑城,清代繁盛,近代崛起“。与开封、西安等古城相比,上海可谓是后起之城。它之所以有这样的潜力,一是由于上海长期处于文化边缘,吸收融合了多种不同特质的文化,因此具有独一无二的包容性和丰富性,同时这也正是上海发生教案的重要原因;二是因为其毗邻港口的地理位置使其船运发达,盐、棉织品的生产销售使其天生与市场经济相关联;三是因为其移民数量众多,且上海人愿意和外国人进行生意往来;四是因为历史上一些人的重大贡献,比如传授先进纺织技术、推广先进纺织工具的黄道婆,中西文化汇通第一人徐光启,在文化方面有重大建树的书画家董其昌和书法家陆机。

184020多万的人口增长到1949年甚至与南京、天津、北平三城人口之和差不多,上海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了超常集聚盛况。在近代,上海的外贸占全国的70%,工业占33%-50%,金融占80%,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除了上面提过的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制度因素是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小刀会起义,上海租界人口大量增长,上海租界从华洋分处转变为华洋混处,使得租界的范围和势力不断扩大。1855年以后,租界变成了后人所说的“国中之国”。此后,上海租界一直在战时表示中立,这意味着安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上海,财富和人口飞速集聚。再加之西人管理形成示范效应和一市三治形成缝隙效应,上海成为了中外利益共同体,实现了财富的不断积累。正是因为当时上海准入门槛低,文化适应极易,吸引能力极强,才导致了超强集聚盛况的出现。

上海的这些历史对这座城市留下了极大的影响,使其成为了一座开放多元包容的城市。移民人口所具有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品格也恰恰是上海最根本、最重要的城市品格。从爱乡情感升华为爱国主义,上海所具有的天下情怀使得它更具开阔的视野和胸怀。从计划经济时期上海的卓越贡献到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五个中心、四大品牌,上海正在迈向全球卓越城市。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熊老师向我们生动具体地展现了历史上的上海和当今上海的风貌,让正在上海接受大学教育的上科大同学们了解了所在城市的历史与品格,也启示我们要多涉猎身边的社会人文只是,同时将上海城市的品格实践于生活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