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系列讲座第五十七讲 作为日常修养的日常书写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8-12-05浏览次数:252

        2018年11月28日晚上18:30,柯小刚教授在上海科技大学教学中心101发表讲座,主题为“作为日常修养的日常书写”。作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的他,对儒学、经学等传统国学独有情钟,在西方古典经典方面也有所涉猎。今日讲座,柯教授从传统国学——书法出发,论述日常修养与书法之间的种种关联。

        讲座开始,柯教授用“对话”一词,以哲学思辨角度分析自我认知的过程,例如:通过不断地练习书法,与自我地内心进行“对话”,加深对自我的了解;细化各步骤,写书法的过程中自己的心与手、手与笔、笔与纸,笔的笔毫和笔尖,都存在这样的“对话”关系;临摹书法家的字帖,如王羲之、苏东坡、黄庭坚,是跨越历史的“对话”。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留心注重这些“对话”的过程,可修身养性,有所提升。此后,柯教授给大家展示了一幅友人赠予的水墨画,画中仅一人,看似“翻白眼”而失神,实际为观物而有所思的“气聚”状态,讲述了以心观物,方可聚其气的道理;并以此展开话题,阐述了聚焦与散焦、远方与近方的辩证关系,即:聚焦于近处适用于学各类知识,但散焦于远方才可养个人情怀。随后他以“受”、“授”为例,类比至“听”、“说”及其他方面,鼓励大家学会“被动”,以完善“主动”——善于聆听者往往是最善于演讲的人。

        讲座全程,可用闲适淡雅来形容——柯教授用温文尔雅的语气,幽默风趣的语调,结合当代大学生身边实事举例如托福GRE背词,增添亲近感和说服力;又宛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聚,于字里行间阐述日常生活的哲理,不时还散发着墨水的清香。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教授对待书法、对待生活的态度:纳新而不刻板复古,用鉴赏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并取精用宏。对书法教学,他反对刻板的竖握,提倡自然的单苞执笔;对萌新入门,他建议从汉代的章草入手,反对常规的笔画教学而强调注重字的整体性,强调自然重复和机械重复的差异。但他并非无所坚守,在书法上他强调了毛笔与钢笔的区别在乎手腕,告诉同学们一笔一划的灵魂全靠手腕发力把握;他亦提倡临摹练习来提高技艺,只是临摹的时候一定要有所思索,尝试复原书写者当时的状态,仿其神而非动作。

        讲座结束后,柯教授亲笔书写学而不厌,赠予上科大书院。

  




记者:朱演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