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晚,物质学院的助理教授杨永老师在学生公寓9号楼讨论室,开展了题为“细读三国”的探讨课。杨永老师从话本小说的书写方式及艺术手法出发,探讨了《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和背后隐含的思想。其剖析深入浅出,论证旁征博引,闻之令人畅快不已。
杨永老师从三方面出发,讨论了《三国演义》的艺术手法,其一是对真实历史的选取。老师指出,三国史料原本就比较庞杂,有失传不存,亦有多本互见,甚至还有后人伪造。在这样的基础上,《三国》并未篡改历史,而是在史书基础上增补内容、挪移时空,使之更加合理。《三国演义》所做的工作,实质是建立一个自洽而完满的编年体系。
其二,是《三国》对于诗词的选择。如开头的定场词为何采用杨慎的《西江月》而非苏轼的《念奴娇》,原因在于:杨词“都付笑谈中”和苏词“多情应笑我”的“笑”,情感不同。杨永老师认为,罗贯中在元末有兴复大志,因此苏词在此的“自作多情”显得小气,而“笑谈”也更贴近演义小说的目的。
最后,老师总结道,以往对三国的理解大多是从历史角度出发,而《三国演义》实质是古代文人对三国历史解读的文学再创作,有其创作目的和寓意,例如将曹操和刘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的共同点,如果大胆一些可以推测,他们其实是一个枭雄的两面。如此一来,《三国演义》的思想价值就更能体现出来了。
在这次研讨课中,杨永老师带领大家从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探寻作者的用心,向我们展示了话本小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