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我校有幸邀请到了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袁靖教授为我们带来以“中国科技考古的思考与实践“为题的科普讲座。
袁教授以夏鼐院士的一句话“考古与历史、科技息息相关”向我们阐释了考古发现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他首先泛泛而谈地向我们介绍了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手段、发展历程等,强调了用科技手段考古、科技考古的发展前景。
袁教授旁征博引,以《考古学会简章》等文献资料介绍了科技考古的存在价值。考古学家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研究以往考古无法涉猎的领域、进行重复测定验证,甚至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壁垒,对不同遗迹的出土文物进行比较分析。而科学考古又不同于自然科学,它立足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一门“将今论古”的人文科学。
袁教授接着例举了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中国新时器时期的文化区系和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的宫殿遗址,提出为了得知自然环境状况的变迁、古人的生活方式和营造方法、古人的丧葬习俗何祭祀特征等有深刻历史意义的问题的答案,科学考古将是比洛阳铲更强大的利器,比竹简文献更诚实的揭秘者。袁教授说他希望将考古与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学、历史学、社会学相结合,从而使考古学的价值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在此之后,袁教授开始了一个同学们更为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他向我们介绍了DNA检测、同位素标记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实例。两个相似年代、不同地点的考古遗址为何一个是父系社会,一个是母系社会?出土的两具女子抱着孩子的骨骼为何不是母子关系?日本的家犬竟全部来自中国?而中国的黄牛与绵羊又是来自何方?袁教授现身说法,向同学们展示了考古学的有趣之处。
袁教授深入的向我们仔细分析了每一个遗址的研究案例,与生物化学相关的具体而专业的研究方法让同学们反复回到了课堂,无比亲切。他也偶尔引用中国古文记载于考古科学的发现两相佐证,如《汉书》、《晋书》《史记》《礼记》等,又让同学们体会到了考古学的科学严谨与中华文明的深厚沉淀。袁教授大量运用考古实例,从伦理学到农业学,从土木材料到冶金技术的复原,从而让同学们体会到考古学广泛的运用。
袁教授以一张充满问号的中国地图作为结语,向同学们强调了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我们考古成果的不足一提。他提出了探究中国文化、反思研究考古成果的美好愿景。
在提问环节,袁教授提出理工科的人才将在科学考古研究所大放异彩,他们不仅需要有测定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拥有博雅精神、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国考古学方面有广博的知识。袁教授也鼓励学科交叉,鼓励不同专业的年轻人加入科学考古这个团队,互相交流从而取得飞跃式取得进步。与此同时,袁教授也谈到了在面对人民生活和历史文物保护甚至文化传承这一现实矛盾时的个人观点,帮助同学们树立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撰稿:蒋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