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人类带来的是福祉,为国家带来的是繁荣。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成为国家之间较量的利器。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人给世界的贡献到底是什么?仅仅是牛顿,或者瓦特蒸汽机么?现在的“日不落帝国”又是什么样子?中国的创新之路还有多远?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7月22日,我们14名高研院和上科大学子坐上了MU551次航班,穿越近万公里,正式开启为期8天的国际创新夏令营交流活动。
飞抵伦敦已是晚上9点,亚欧大陆另一端的上海已经进入深夜,而位于西半球的英格兰仍处于“日不落”状态。一路追赶着太阳,我们在和时间赛跑,终于追到了伦敦。挥手告别夕阳,我们已偷得了7个小时的时光!12个小时不得舒展的身体,经历了长途旅行的同学们身心疲惫,但初入英国的兴奋与满满的期待使飞机上的头晕目眩顿时全消。一出机场,微凉的伦敦气息扑面而来,伦敦用其特有的方式告诉我们:“这里,就是英格兰。”
Morning!都说美好的一天是从早餐开始的,而我们是从倒时差开始的。早晨四五点已经醒着的我们,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的英国超级精英大学之旅。剑桥大学(Cambridge)、牛津大学(Oxford)、伦敦大学学院(UCL)、帝国理工学院(IC)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并称“G5超级精英”大学,也称金砖五校,代表英国最顶尖的科研实力、师生质量、经济实力,享有着最多的政府教育与科研经费,其中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以及帝国理工学院常年占据世界大学排行榜前十名。我们这次创新夏令营,选址在创新实力一流的伦敦及周边地区,近距离接触了6所世界顶尖名校的培养模式和创新实力。
【7月23日 伦敦大学学院】
此行的第一站是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这个学校名字很有趣,一开始都会搞不清楚到底是University还是College,所以一般都直接叫简称UCL,时至今日共有32位诺奖得主,拥有世界顶级声誉。正在伦敦大学学院进行交流学习的英国“志奋领”奖学金学者杨薇薇和本科留学生周子川,带领我们展示了UCL的方方面面,详细介绍了UCL的办学历史以及各学院的研究方向、学术实力。初到英国的我们充满了好奇,纷纷围着他们了解有关在UCL学习的感受体会和生活状况等,UCL工程方面的各个系都有很辉煌的历史且当下也时刻影响着欧洲的科技发展,譬如计算机系的虚拟现实、医学工程的脑成像技术、化学工程的各种新开发等等。
UCL校园是传统英式建筑,校园中有多个特殊的集装箱做的教室用来上课和讨论,感觉十分freestyle。周子川同学介绍到,在这里,导师的出发点是学生,即学生自己觉得该课题是否有趣,认为这个方向是否值得研究。作为学生,深刻体会到课题的自主性,而非实验室项目组分配来的任务,便有了强大的内在自我驱动力,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另外,导师也从不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对的,组里的博士们讨论问题时也是各抒己见,他们特别欢迎出现不同的甚至质疑的声音,整个学校的学术氛围都比较自由。
本科生在伦敦大学学院也能参与暑期科研项目,但是国际生名额很少,大多数都给了欧盟和英国学生。比起UCL,高研院和上科大的实验室无论何时都欢迎本科生,回想起来愈发珍惜自己能够早早进入实验室的机会了。
UCL有个怪异的传统,主楼北部回廊有个橱窗,放着学校创始人之一Jeremy Bentham(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改革家边沁)的尸体真身,他倡导了UCL成为全英第一所录取新生不分性别、宗教信仰、政治主张的大学。UCL有什么高层重要会议都把他抱过去参加,假如表决结果是平局,那么边沁的一票决定胜负,按规定他的那一票永远是赞成票。
在UCL,我们与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同学一起与英国“志奋领”奖学金学者杨薇薇进行了交流,学习如何在国际交流中彰显自己最鲜明的特点。她提到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要适当的展现出自我特色,尤其是对于我们理工科学生,在与人交流时总会不自觉的把公式化的理性思维带入其中,给人以千篇一律的面孔,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转换思维,对于大学发展来说也是如此。英国的大学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厚重的历史,这是最突出的特点;那么作为崭新的高研院和上科大,善于突破与创新就是我们鲜明的特点与传统,坚持下去,这就是我们向世界发送的最好的明信片。
【7月24日 剑桥大学】
这一天,我们来到了徐志摩诗中“康桥”圣地,世界著名学府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这是英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产生过9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8位英国首相。这里风景尤其优美,夏雨漫漫,也挡不住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壮观大气。其中国王学院历时百年才建成,教堂十分宏伟,庄严肃穆的扇形穹隆和记述圣经故事的彩绘玻璃令我们无比惊叹。
当我们提到剑桥大学时,往往也会提到牛津大学。作为世界上最具名气的两所英国大学,牛津和剑桥也是我们此行的必访之地。事实上,两所大学是同源的,后来因为十三世纪发生在学生与当地居民的冲突,牛津的一部分师生来到剑桥,重新开展教学活动,渐渐地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大学。我们在三一学院门口,见到了由当年砸中牛顿的苹果树的种子长成的小树,让人感慨学术的神奇与魅力。也许有一天,现在的我们也能像牛顿那样,遇到自己的“苹果”。
乘坐巴士来到这两所学校时,我们并没有发现校门或者学校的独特标志,进入了城市便是进入了大学。牛津与剑桥都是与城市紧密结合的,城镇中有学校,学校中有城镇,是一种互相包融的关系。在牛津和剑桥,你甚至无法辨别哪里是学校,哪里是城镇。可能你刚刚经过一个教授的住所,没走两步就到了一个实验室,或是一个研究所。从地理上来概括,它们都是没有墙的大学,我们并不能给它们划出一条边界。整个牛津城都是牛津大学,而剑桥大学则随着剑河流淌着,所到之处皆是大学。这样一种大学与城市的关系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究竟应当赋予大学怎样的地理意义,才能让大学与城市更好相处呢?其实,大学和城市是相互塑造的。如果没有剑河,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的剑桥大学;而没有牛津大学,恐怕牛津城也会是另一幅模样了。
剑桥的交流我们是在剑河上边划船边进行的。正值暑假,剑河上飘着三三两两的小船。极目远观,景致清幽雅静,徐志摩当初不舍离别的,大概就是这种恬静细腻间穿插的悠然自得吧。热情的剑桥学生给我们介绍了剑桥美丽的校园和厚重历史。叹息桥的名字十分有趣,体现了学生考前的忧虑和没有得到理想成绩的挫败感,这点倒是十分接地气,原来学霸们也会为考试发愁。正在思考的间隙,看到桥上一位学生背着书包匆匆路过,应该就是剑桥的学生吧。此时此刻,他也在叹息吗?匆匆的身影也许正往图书馆而去,也许正要赶着去做未做完的实验……令人遐想,惹人深思。
整个剑桥给人的感觉十分古老有内涵,有一种学术沉积下来的魅力。这里与上科大的建筑风格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古老文化的积淀,一个是现代建筑的魅力,相同的是对于科技、对于学问的追求。走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放眼望去,古风古色的建筑堆叠交错,诠释着年代的厚重感,飞驰而过的自行车穿梭其间,隐喻着剑桥学生对知识的汲汲以求。漫步在剑桥大学园区里,随处可见带有大筐的自行车,这是剑桥学生的标配。我们还幸运地遇见ofo小黄车,祖国的影响力真是无处不在的呢。
【7月25日 帝国理工学院IC】
G5超级精英大学的第三站是帝国理工学院。帝国理工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一是处于伦敦市中心,二是距离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以及海德公园都只有几步之遥。黄金的地理位置不仅体现在周边设施、安全性以及便利性,也体现在了校园的规划以及住宿的费用。
寸土寸金的伦敦富人区,使得帝国理工的校园布局不仅相当紧凑,甚至挖空心思来利用头顶的空间,只有在女王塔与图书馆之间有一块比较大的草坪,学校没有任何运动场。相比之下,上科大已经是相当大了。学校附近租房子每周至少180英镑左右,要想住宿条件和上科大持平,至少需要280英镑。没错,每周280英镑!上科大这种年费1200RMB,硬件丝毫不逊色伦敦市中心的宿舍,对比之下真的是180*8.7*54/1200=70.5倍的良心了,不得不让人感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学校给我们提供的优质生活条件。
(玻璃墙外是热闹喧嚣的伦敦市中心,玻璃墙内是安静开放的学术讨论空间)
帝国理工学院成立于1907年,曾是联邦大学伦敦大学的一个加盟学院。学院于2007年7月正式脱离伦敦大学成为一所独立的大学,其实力毋庸置疑,常年位列世界前十。整个校园十分现代化,与UCL完全不同,校园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幕墙。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校园内自由讨论的学生,处处彰显着饱满的活力和创新的文化氛围。
在与帝国理工国际合作处Jack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也再次印证了我们的想法。学校下设工程院、医学院、自然科学院以及商学院,作为一个专注于科学的大学,帝国理工在英国享有的声誉相当于MIT之于美国,因为这所成就无数高精尖人才的大学,在办学上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特色,一个是独特(special),另一个就是务实(practical)。
(帝国理工的能源实验室)
随后,我们与帝国理工1名印度籍在读本科生,1名志奋领学者和2位华裔在读硕士做了自由交流,他们大多有着工程相关的背景,其中的志奋领学者唐晓丽刚刚以考试全A的成绩获得了难度极高的Oldfield Robinson Fund奖学金,也让我们见识了中国学霸的风范。帝国理工在能源利用方面与高研院的步调如出一辙,化学工程上有石油研发、气候变化中心和CCS中心,而高研院也有低碳能源、温室气体中心,甚至在科研领域,高研院更走在了他们前面。
令人非常印象深刻的是,帝国理工与许多大公司渊源颇深,产业化程度很高,占有英国全国研究经费的1/7,这也决定了帝国理工的就业质量非常高。学校给学生提供了非常给力的Career Service,除了不胜枚举的企业校园招聘,以及每学期两次的大型企业校园招聘会外,学校就业部分还提供了一对一不限次数专业修改简历、cover letter的服务,以及专业模拟的on-site面试、电话面试培训等就业培训体系。
谈及帝国理工的课程,在保证理论基础扎实的条件下有着大量的实践。基本上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要进行project,project的难度高而且跟课程结合紧密。学院非常尊重学生,努力地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学校的各种管理部门也是以服务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快速响应、解决问题,这一点与高研院和上科大非常一致。
帝国理工有着一个非常大的Student Union。5个人就能组成社团,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听Jack老师介绍,基本上想得到的主题社团应有尽有,讨论马克思的、宗教类的、个人兴趣的都有自己的社团,比如有一个“芝士俱乐部”就是专门品尝各种奶酪。Jack老师开玩笑说自己也想开个饺子社团。尽情地过课外生活,燃烧生命般地学习、科研,这就是帝国理工。
【游学小体会Part1】
前三天的访学行程中,严格来说,英国的大学当中既有美景,也有文化与创新。我们所访问过的大学,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在访问过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大学的不同之处。身居伦敦的中心地带,伦敦大学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两所学校的设施都非常现代化。它们的校区与城市结合在一起,既有极具历史感的建筑,也有非常现代化的实验室。这一份历史感给学校带来了一份厚重,而现代化的设施则让人看到了两所大学的活力。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有一份独特的美感,也增添了其独特的大学味道。
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英国大学对于学生的就业与生涯规划有着很负责很详细的指导。从帮学生修改CV,到面试指导,到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事无巨细,充分为学生考虑,在这一点上国外大学做得确实要好。
在紧张又愉快的旅途中,我们逐渐开始了解世界顶尖名校的教学手段和创新实力,我们深深体验到了各所大学独具特色的文化——自由开阔的学习氛围、生机勃发的创新环境、自信自强的海外学生,无一不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们也感到高研院和上科大在教学水平和教育模式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同学们在与教授和海外学生的交谈中,感受到来自母校实力的坚实依托,我们无论从科研水平到创新实力上,都是敢于拿出手、与精英人才们一较高下的。
撰稿、拍照:
王其炎、祁文强、赵孝菊、殷雯婧、丁泽涛、胡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