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与旧交替的红色都市——暑期社会实践陕西延安小分队纪实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7-07-28浏览次数:1588

7月18日下午14:49,我们一行42人离开上海,乘坐K560次列车奔赴目的地——陕西延安。

25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延安。一下车就有延安大学的志愿者负责把我们接到延安大学。我们队39位同学分别住在2个公寓楼里,4间男生寝室,2间女生寝室。不像上科大,这里没有空调,没有风扇,晚上11点准时断电,早上6点才来电,热水房在假期并不烧水,洗澡需要去延安大学的公共澡堂,澡堂和我们住的宿舍还有一段距离。

我们团队根据调研方向分为经济、文化、生态、城建四个模块。

【经济文化方向】

一、人民服务讲话台

7月20日早上七点整,四个小队的成员坐上了驶向为人民服务讲话台的公交车。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旁,在张思德纪念碑前,我们聆听了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并更深入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张思德精神。

踩着石子路,穿过纷扬的尘土,看见一个平台,平台边两列白杨的尽头,一个巨大的花岗岩石像赫然映入眼帘,在其上方的岩壁上,五个红色的大字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为人民服务。平台上刻着二十九颗五角红星,象征着在二十九岁牺牲的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移步张思德纪念碑,在1:1还原的张思德生前工作的窑洞旁,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了毛泽东为张思德所作的“为人民服务”讲话。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真正理解到了讲话中所蕴藏的精神:首先,毛主席在这次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党和党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思德精神最集中地概括——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利益不惜牺牲的精神,就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讲话中第二个点指出人生与死的两种不同意义。人或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像张思德同志一样,虽然只活了二十九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因此他的死是重于泰山的。第三点,毛主席引出了接受批评观,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不怕被批评指出缺点的,任何人只要指出党的缺点,党就应该改正。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党永远为人民服务。

听完老师的讲解,我们感触很深,不仅是为张思德同志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是感受到了当年革命先烈为真理、为人民、为国家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当年的条件是极艰苦的,但有人在艰苦中节俭;当时的力量对比是悬殊的,但革命先烈们却从未放弃。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前的学习经历,让我们四个小组的成员深切地体现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延安精神。

然而此刻,我们又感到一阵难言的滋味,因为我们想起了在张思德讲话台广场上的两排白杨树——两排树的树皮上被刻满了诸如“到此一游”之类的文字,竟在纪念革命先烈的场所出现这些不文明行为,实在让人感到无奈、不悦。

二、枣园

上午九点我们从张思德纪念广场步行至枣园革命旧址。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期间,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

刚踏入枣园革命旧址,映入眼帘的便是树木葱郁,绿草如茵的院子,其中有一条名为“幸福渠”的小河横穿园林而过。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中央书记处小礼堂,除了开会,这里还是中央书记的餐厅,另外也举办舞会和播放电影,1945年毛泽东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去重庆谈判的决策就是在这里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出的。

在进入领导人居住区前,可以看到当时中央五大书记(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在一起昂首阔步的铜像,雕刻得惟妙惟肖。

随后进入居住区参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当时的住处,他们的住所均为一间间朴素的窑洞,里面只有木桌椅、木板床等简陋的家具,条件的刻苦令我们印象深刻。

毛泽东故居内有一来自附近小学的志愿讲解员,虽然她的声音稚嫩,但是讲解非常熟练流利,能够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述毛泽东主席在这里时生活的艰苦,以及不论严寒酷暑坚持长时间工作的勤恳。


三、杨家岭

杨家岭是当年党中央的中枢所在。毛泽东主席曾坐镇杨家岭,为中国革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当我们伫立在黄土窑洞前,仍然能从那些粗糙的门窗、简陋的桌椅中感受到平凡中蕴藏的伟大,感受到革命先驱“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悠悠岁月,能涤荡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却不能消减至今还萦绕在宝塔山、延河水的革命先驱的丰功伟业。在中央机关居住之前,这里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口有明代吏部尚书杨兆的陵墓和祠堂,因而得名杨家陵,党中央居住这里后改名为杨家岭。党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继续指导敌后抗日战争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领导全党开展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四、延安革命纪念馆

我们来到延安市宝塔区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深入了解延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革命的历史。纪念馆前有一个大型广场,广场正中是一座毛泽东主席的像,周围绿荫覆盖,繁花似锦。两侧有柏树组成“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八个大字。

纪念场馆分为6个展厅,馆内展出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包括雕塑、油画、图表、照片、图书资料、手稿以及缴获的敌军武器等,全面地再现了党中央在延安领导革命的艰难而辉煌的岁月。延安革命史的展出按照时间顺序分为10个单元,从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开始,经历了红军长征到陕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延安整顿党风等过程,最后转战陕北,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展厅中利用了声光电等现代手法,将这段历史娓娓向参观者道来,栩栩如生的蜡像,再现了当时军民的生活场景。我们看完展出,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摇篮延安有了进一步认识,不禁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艰苦斗争的人民肃然起敬,他们的延安精神将永远留存,他们不断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是抗日战争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一次参观让我们收获良多,红色教育让我们再次感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让延安精神发扬,不畏艰辛,不断奋斗。

【生态方向】

一、延河部分

延河,昔名区水、去斤水、洧水、延水等,为延安市第二大河,也是黄河一级支流。小组成员在前往延安大学的大巴上,初窥延河,看到的是一条黄色匹练延伸至黄土山坡深处,直至融为一体,像黄河,却更精巧玲珑。

开始对延河进行深入考察,我们才得以近距离探知其真实面貌。延河水由于掺杂了大量泥沙,呈现鲜黄色,水土流失可见一斑。沿着河岸,偶尔能见到一些小堤坝,在一定程度上能滤过泥沙,减少其流失。还可以看到水量很小,两旁河道蔓延着杂草,也有部分河床泥沙暴露在阳光下。对此我们很疑惑,延河作为革命母亲河,却呈现将近枯竭之状。询问了附近散步的一位老大爷才清楚,上游拦河建造了水库,现在并未开闸,大雨来临时水平面才会有显著上涨。第二天暴雨后再观察延河,果然水量窜升数倍不止。由于水库距延安大学一百多公里,小组成员遗憾地放弃了考察它的计划。

视线继续延伸,队员们惊异发现一丛丛有规则的花束分布在河两旁,像是一颗颗红色宝石镶嵌黄绿绸缎上,但我们却并不了解是谁栽种了这些花,目的又是什么。类比有些地区利用河道的肥沃泥土种粮食,我们猜测可能是当地居民栽种并用于出售。

和沿河居民的访谈推翻了以上的猜测,这些花是由政府投入栽种,起到观赏作用,在汛期甚至可能被淹没冲走。这可能是延安市政府为建设文明城市,旅游城市积极做出的努力,然而显然并不完全合理。这让我们对比延安地区整体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认为其生态规划还存在一定不合理之处。又从被采访者口中得知,政府为改善延河生态投资了90多亿,种花只是其中的一个措施,而其它项目还有待后续调查。

另一小组做了关于延河流域沿岸的植被覆盖以及河水方面的生态环境调查。着实,这个建起在黄土上的城市有很多的不足。经历旱季的延河周围,有着工地、酒店饭馆等等的场所,排污就做得差强人意;市中心有的小吃街,大的餐馆,它们的饮食垃圾处理给这座城市抹上了一丝阴影;像是宝塔山、清凉山这样的旅游景区,那里的绿化和市内街道整体的绿化差得有些不自然……
   这样那样的问题随处可见,给延安这张画布加了一抹不明亮的色彩。可是随机的采访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河边挖土机里的工人“这是俺们在重修地下的水管和排污管”;街上扫地的奶奶,没有言语就是指了指自己的扫把和地面;延安街头的其他项目志愿者:河干涸只是因为水库关着,河边的植被已经做得比早先好多了;路过的市民回答,“印象最深的吗,嗯,应该是绿化和垃圾分类的变化,前几年就完全不是这样的…”
   尽管眼前看到的有难以接受的地方…但整个群体给我们的感觉是无比乐观的。就像是对于红色精神的传承一样,他们也意识到了生态在旅游业、工业等各个类型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不平衡发展,所以延安现在是在努力的矫正之中,至少在整体人民的意识、机关对于生态问题的应对方面,让我们这些外乡人都能感到些许的欣慰。纵有万千尘土于道途,亦须奋起。

【城建方向】

一下公交车,踏上新区,我们便如从黄土高原瞬间来到了华北平原。宽敞的双向三车道马路,一片又一片的高层住宅,实在令人惊异又兴奋;老城区的单行道或是破旧房屋,与之相比确实相形见绌。

为了更快获得对延安新区的整体印象,我们分成了两个小队,一队由西向东北走,另一队由西向东南走,分头行动。

我们先后走访了几个社区,比较有代表性是上城一期、二期、三期小区。楼房基本已经完成建造,但社区里的其他设施仍正在施工,所以并没有居民入住。故而新区人烟极稀,大异于老城的车水马龙。我们询问了这里的房价,三千六七每平的价格在延安可以说比较便宜了。

坐落在新区北面的“为人民服务中心”建筑群,涵盖了包括延安市政府、市图书馆在内的几栋巨型建筑,如同北京的紫禁城一样坐北朝南,凭借其稍高的地势俯瞰近40平方公里的整个新区,以及山下的延安旧城。

“为人民服务中心”的身后,有新区建设委员会举办着的一个不大的展览。虽然只有一个展厅,但却拥有一个展示新城发展规划的精美巨大的沙盘,和一个我们原先没有注意过的14分钟宣传片。

延安新区在2012年开始动工。老延安的形状大致呈Y字形,群山环绕。延安的人口一直增长,人口密度堪比北京上海,而同时又有数量众多的革命旧址需要保护,想要发展必须另辟出路。“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是市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战略。所谓外扩,所谓建城,除了我们今天来到的新区北区以外,还包括新区东区,新区西区,以及东北面的经济开发区,完全包围了延安老城。其中北区规模最大,预计承载人口最多,现在完成度最高,也是市政府的所在地。东区和西区分别以发展高档住宅、旅游娱乐和拓展红色文化为重点,规模相对较小,完成度也较低。

削山建城、在山区造平原,这可谓是前所未有。盲沟问题,湿陷性黄土问题,也曾经引来了无数质疑甚至指责。但即使如此,新区的建设还是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东部的建设接近完成的区片已经如前所示,那么正在建设中的工地是什么情景呢?

吃过午饭,我们小队转而向东,来到了新区里建设完成度较低的区片。这里的画风再一次大变,我们眼前只剩一望无际的漫漫黄土与荒地,大型建设机械在其上东奔西走,身后尘土飞扬。中午十二点的太阳十二分毒辣,而建设工程一刻不停,没人会否认延安精神如今仍在延安不断流传。

关于延安新城的印象,另一小队的队员有这样的想法。

“来到新区后,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大。她跃于群山之上,面积更甚于老区,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再造了一个延安。而且她有比老区更宽阔的公路,更齐整的高楼。不过,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空旷。偌大的马路上,只能有我们几个。老城的汽车的拥挤与发动机的轰鸣,在这都不复得见。也许,是今天太阳太大了吧。我们如此在安慰自己。毕竟新区建设才刚满五年,移栽的行道树还没有长成,完全不能为行人展一点荫蔽。跨入路边豪华且规整的上城3号小区。一如路上那般冷清,门口的保安百无聊赖地倚着栏杆。红色楼房的玻璃后面一片黑暗,看不出一点人气。不过小道上还是有几个来看房的人。

到了十字路口上,我们竟找不到红绿灯,只有一个台式的交通灯在路中间红黄切换着,也只有着一两辆车在等着这个“红绿灯”。虽然宣传上新区是基本建成,但中医院、市民公园、鲁艺生态公园等大型建筑的工地里面随处可见裸露的黄土地。不过高中与初中是早以建好,而且学校的配置是非常棒的,标准的绿茵场,五层的红色教学楼。

最后我们在房产置业管理中心才感觉到一点人气。果然哪里都不缺买房人。在那我们看到了新区未来的模型图,政府的雄心一览无余。只是,这么多年努力,新区还是冷清如此,不知道这个模型何时才能实现。这又是不是建设中的正常现象呢?延安的希望之星能不能在群山之中闪烁呢?但愿我们之后的调查能给我们一个答案。”

关于延安新区的交通现状,我们想有必要另起一段叙述。虽然宽广的道路已经可以使用,但在多数的路口没有安放红绿灯,或是仅仅在路口正中间放置一个只能闪黄灯的简陋指示灯。虽说现在新区几乎没有常住人口,车流亦极稀少,但想必如此简陋的交通设施还是不能满足市民的安全需求,毕竟市政府已经搬来新区,使市民常要来新区办事。除此之外,新区的公交站也令人不能满意。有的公交车站没有标注所在线路的公交车信息,可谓有其形而无其实,充其量只能当作一个雨亭。也有的公交站在线上地图上有显示,但实际上并未开通。我们遇到的一位来新城卖膏药的大爷便在一个实际上并未开通的公交车站干等了很长时间,要不是他提醒我们,我们怕也要重蹈他的覆辙了。

与此同时,城建方向的另外一队跟着罗喜良老师来到了延安老城区市中心开始调研。

延安老城区,确实和我们想的一样,较为拥挤和闭塞。随之而来的是相对一般的城市交通和卫生,以及让上海同学惊讶的汽车保有量。一般城市半径每增加1公里,可增加的建设用地在1万亩以上;而由于三山两河的天然阻隔,延安的城市半径每增加1公里,只能增加建设用地不足700亩。所以延安老区被拉扯得很长,人口密度极大,再加上公共交通不太发达,对车依赖程度很高。

延安的两条母亲河:延河、南川河都较为缺水,并且在河边有较为刺鼻的气味。城市跨河发展,在桥处交通较为繁忙,所幸还未出现交通拥堵。公共交通能满足需求,但总还是需要用户有所牺牲,不是步行里程较长,就是没有空调。

接着我们对延安当地市民进行了街访。总的来说,新城建设,由于配套先行,政府牵头,交通便利还是为大多数延安人民喜闻乐见的,但是仍然对年纪稍大的老人相对不友好。


【一点思考】

从上海辗转24小时到达延安,于我们感触良多。大部分同学都是第一次乘坐绿皮火车,在拥挤狭小略带乏味的行程中,我们体会艰苦,学会乐观。离开电子产品,我们深入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之后延安暑期实践活动的开展埋下了完美的伏笔。

食宿于延安大学是我们的第二重考验,在较为艰苦的环境中,延安大学教会了我们要勇于与艰苦环境作斗争,善于学习同龄大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坚韧的品质。

《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之行直达我们内心深处。曾经在我们意识中千篇一律的红色文化,来到现场感受之后才发现是那么地有生命力。普通人,一个普通人,做了些事,不是什么大事,却润物细无声地改变了整个中国。张思德很普通,却让一辈又一辈中国人铭记于心。站在环绕黄土的孤立绿洲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任重道远。就像这黄土环绕的几块绿洲,想要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人,是奉献的,也是孤独的。为了让绿色一点点向外蔓延,为了幸福快乐的春风再多吹远一厘,他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最后献上了生命。成就伟大,就是让自己的心平凡如尘埃;实现价值,切记为人民服务。

再至枣园革命遗址、杨家岭等革命旧址,国槐摇曳枝桠,米黄槐米飞扬,浅淡隽永芬芳,正如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遗留于世的精神,踏实,拼搏,坚韧不拔。听他们的故事,就是一场内心深处的震荡,为我们找到人生的方向:人可以活得很平凡,但是一定要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人可以拥有富足的生活,但一定要记得艰苦生活的模样;人可以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但一定要记得:服务人民。



指导老师:罗喜良、陈佰乐、梁原绮

队长:贺若霖

摄影:葛文龙、许惟锴、赵蓝希、贺若霖、吕卓宸、肖俊灵、高俊鹏、祁映宇、陆一俊、伍为乎、曾庆礼、赵冬昊、包泽丰、唐怿珉

供稿:贺若霖、王曼丁、魏小凡、陆一俊、祁映宇、丁玫菲、胡琪琳、肖俊灵、戴怿程、窦嘉政、曾庆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