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乎全民参与网络社交的当今,大家或多或少地都会关注微博、知乎或是微信公众号上的“大V”,5月31日晚,我校邀请到了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石力月老师讲述从“大V”到“大腕儿”的背后故事。
讲座开始,石力月教授首先谈到了不同社交媒体之间的关系与比较,QQ、微信的圈子化、私人化,早年博客、校内等社交媒体的崛起与没落,并将风头再劲的微博作为本晚讨论的基点。
石教授在调查在场同学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后,谈到了自己使用不同社交媒体以及早年在观察者网写“微博观察”栏目的经历与体会,为同学们介绍了早年博客与校内网风行时的中国社交媒体的生态环境,并由此引出了2011年的微博爆发年。石力月教授在介绍了微博风靡之初一些有名的“大V”及他们的代表作,将同学们的思考引向了评论缘何集中于“大V”。在网络生活中,“大V”们往往是搅动网络舆论的主力,或者说是重大舆情事件的意见领袖。与此同时,同学们和石教授都想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写作有很大问题的“大V”们也能够搅动网络舆情呢?石教授由自己之前对韩寒的研究与同学们深入地讨论了这个问题。
早年韩寒代笔事件在微博上论战持续久、影响范围大、过程复杂,韩寒的讨伐者以代笔的文烂人红之罪名牵制韩寒,而韩寒的众多支持者们表达了坚决支持韩寒的看法,即使代笔坐实。在用户参与程度高、娱乐明星化色彩日益浓厚的微博时代,此事的确对被韩寒影响的那一代人产生了一定的结果与效应。
随后,石教授就以上讨论过的种种现象给出了感观层面与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并引领在场同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2014年微信公众号崛起后,很多用户有从微博转移阵地至微信之势,话题丰富性、圈子化、逐渐商业化的朋友圈与公众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
在网络公共生活高度社交化的今天,每个人都将会面临着在网络社交媒体中的选择与融入,本次讲座让同学们对媒体背后的前世今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讲座结束后,仍有很多同学留下来与石教授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摄影/孙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