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系列讲座之文明视野下的中、美、欧国家制度比较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09-23浏览次数:764

9月21日晚,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范勇鹏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信仰的力量”第十九讲——大国治理与中国道路之文明史视野下的中、美、欧国家制度比较的报告。

范老师在正式开讲前比较了文科和理科视角看待人类历史的异同,他指出如今很多社会学家并不是学习国际政治出生,而是学理工科出生。在如今社会学科的全息影像已经出现的时代,他们从不同的层次视角提出新颖的见解,与社会学家的观点碰撞出精彩的火花。此外,范老师还鼓励理工科的同学利用技术来解决政治问题,为社会做出贡献。

范老师概括性地指出,西方思想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制约着中国思想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关于普世价值、宪政、自由民主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在一种设定了概念、逻辑和思想传统框架下的讨论。一些看待国家问题的错误观念例如政体至上观、孤立系统观、黑箱国家观依然存在。

跳出西方政治哲学传统和二战后社会科学传统的双重弊端,范老师建议国家研究应该建立新观念——有机国家观。它包括地缘环境、人口构成、国家职能、治理模式。紧接着,范老师开始围绕着四方面对中、美、欧国家制度进行比较。

在地缘环境方面,范老师展示了这三个地方的领土演变史。中国不像美英国家那样有海洋提供的基本安全保障,安全威胁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讲到领土不免会讲到战争,范老师讲到了有关英美海洋领土的有趣战争史,同学们都听得很入迷。

紧接着,范老师用食品做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人口构成方面的异同:中国的人口分布像摊大饼,以原住民为主,也不断融入其他人种,这就像摊大饼时饼越来越大的过程;美国的人口构成像“时蔬小炒”,大部分人口来自于移民,但最后融合在一起;欧洲的人口分布像一锅生煎,生煎之间互不融合,但皮相连,一使劲皮就会撕裂,融在一起。

国家职能和治理模式方面是中国和欧美主要的不同。中国追求普遍秩序,生存发展,所以治理模式就具有公共性和官僚体系特质的特点。和中国的公正、大同恰好相反,欧洲的国家职能的特点在于排它、却认同自己,以福利国家为目的,以精英制为主作为治理模式。美国则以自由权利、利字当头、合理分利为目的,故其国家职能则以营利和分利为主,以有限责任作为治理模式。

整场讲座,范老师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让政治制度的抽象话题变得易于理解,不仅向同学们普及了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也引起了同学们深刻的思考。国家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对待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