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艺术之光”第十讲:瓷器——神火与圣士的艺术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05-27浏览次数:515

5月24日,书院艺术之光系列讲座第十讲《瓷器——神火与圣士的艺术》在张江校区如期进行。讲座由上海博物馆古陶瓷研究部研究员张东老师主讲。

讲座的开始前,张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上海博物馆并以上海博物馆展品为例为我们介绍了中国陶器的历史。“展品:五片陶片”是中国最早发现的陶器,距今已有一万年了。但是相比非洲五万年前就已经发现了陶器,中国陶器出现得相对比较晚。而中国的陶器也有南北方之差。北方最早黄河流域的红陶比如甘肃精美的彩陶要比比南方的灰陶早。上海地区的灰陶,距今也有六千年的历史了。

随后张老师以时间顺序为我们介绍了不同时代的陶器瓷器以及它们的分类和特点。汉代以前,是属于陶器向瓷器转变的过程,中国学者称这时期的瓷器为“原始瓷器”。

在汉代的瓷器中,出现了类似耳朵的装饰,这其实是模仿青铜器鼎。青铜器的鼎象征权利,比如皇帝会使用九鼎,而其他大臣则会使用比九小的单数鼎。小诸侯用不起青铜鼎,也为了避免了因使用青铜器鼎而冒犯皇权,于是就会使用瓷器的鼎。除了瓷器的鼎之外,还有簋、罐、尊等不同的形式。这些瓷器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模仿青铜器。而这些原始青瓷大多作为礼器乐器来使用。到了西晋,瓷器的面貌就完全不一样。比如出现了五罐等等。

隋朝之后就出现了陶俑也就是唐三彩的前身。唐三彩中人的形象非中原人的面貌,而是阿拉伯人的形象。这也反映了当时的丝绸之路,正是连接西亚进行贸易往来。

瓷器进入唐代之后就高速发展了。涌现出了一大批质量很高的瓷器,比如南方越窑及北方邢窑。南方的越窑也就是青瓷。其实青瓷是绿色的,但是文人觉得绿色不雅,便用青色代替。当时的瓷器有个特点就是烧制过程是大腕套小碗烧,因此碗中间有垫的痕迹。越窑的釉色也十分光亮温润就好比玉一样。在唐代以茶粥为主,也就出现了一批称之为“茶柱子”的瓷器。

而北方的邢窑白瓷,则不同于南方越窑青瓷的青色,而是呈现出一种类似银的金属的冷色调。其主要是因为北方土含铝量更高、烧制温度也高。相比之下南方土则以二氧化硅为主,因此胎的颜色比较灰,烧制温度也低。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制瓷格局,有以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官方窑厂。定窑中以孩儿枕形象烧制的瓷器不在少数,预示着在农耕社会百姓为了求子的愿望。而北宋的汝窑,现存仅有97件,十分稀有。汝窑的青釉以玛瑙做釉呈现出青色而不透明。官窑则是为南宋皇帝烧制的,产地主要在杭州地区。哥窑的特色则是人工着色。所谓的“金丝铁线”也出自于此。宋代的黑釉瓷器不同于之前的青瓷白瓷第一次出现了黑色的瓷器,主要产自福建地区的建窑。其用铁的结晶作为着色剂也就是铁在瓷器中的饱和后所析出的晶体。  

到了元代则以景德镇瓷器作为闻名。青花瓷也应运而生了,主要以钴作为着色剂。现在很多学者认为青花瓷的产生是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张老师介绍到由于元代是由蒙古民族建立的,于是青花瓷也有很多以蒙古包为型的。明代以后,瓷器的色彩就丰富多彩了。不过明代早期的瓷器由于国力与精力的影响质量并不好。自明代永乐宣德皇帝开始,通过郑和下西洋,获取了特殊原料做瓷器。明代的瓷器又开始高速发展,出现了模仿阿拉伯的烛台,在西藏的萨迦寺也有中国最早上彩绘的瓷器等等。

清代则以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瓷器最为闻名。由于当时青花瓷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于是便发展出了很多追求釉上彩绘的瓷器,比如使用法国珐琅料的珐琅彩瓷器等。而雍正本人也非常喜欢瓷器,他往往会在奏章中亲自审阅瓷器。中国瓷器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就是乾隆瓷器。那时的瓷器烧制已经完全可以随心所欲了,例如可以将西洋的油画画在瓷器上。不过乾隆与雍正不同,雍正是发自内心的的喜欢,可乾隆仅将其作为玩物,因此后期他命人用瓷器模仿其他材料,这也就丧失了瓷器本身的创造性,一定意义上将中国瓷器代入末路。

张老师最后也感慨如今生产的瓷器缺乏创造力,量很大却没有很多价值高的瓷器。不过他认为中国人生活中,处处都会使用到瓷器,比如用作食器、水器等,这也大概是中国瓷器最后的归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