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艺术之旅”十一国庆节特别篇一:参观外滩美术馆《陈箴:不用去纽约巴黎,生活同样国际化》
2015年10月1日上午10时,正值国庆日,在书院艺术与体育中心组织下百余名本研同学从宿舍出发,来到了位于外滩源地区的外滩美术馆,参观展览《陈箴:不用去纽约巴黎,生活同样国际化》。
上海外滩美术馆所在的亚洲文会大楼,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0号,从19世纪中期以来即是上海的公共文化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2007年,著名英籍建筑设计师戴维?奇普菲尔德受邀担纲美术馆的建筑改造,以简洁优雅而功能完善的内部空间为这一历史建筑注入现代艺术空间的精神与气质,建筑于2009年改造完成。
陈箴被广泛认为是过去20年最为重要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他的灵感来源于他的个人生平,以及往返于上海与巴黎的经历――前者是陈箴的文化根基,后者则是艺术家长期工作及栖身之处,以及艺术家对跨文化的当代社会议题所作的回应。
本次展览重点讲述艺术家在1990年代多次往返上海经历,反映当时社会面临的各种剧变。陈箴频密地回到上海,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作为他对上海成为全新国际城市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的回应。大型装置作品《兑换处》及《日咒》揭示了艺术家对上海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注,也渗入了艺术家对他周遭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评论。
陈箴对人类境遇的关注充分表现在展览之中-作品《禅园》和《水晶体内景观》由精致的雪花石雕塑和水晶做成,通过艺术家对他个人健康情况的反思,折射了其身处的动荡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展览中的作品融合了新材料以及循环再造的物料。艺术家用收集来的各种物件,通过艺术转换的手法,组装成一件件具表现力的场地特定艺术品。除传统物件如中式马桶和钱币外,陈箴也将科技和网络技术带入创作当中,以传统文化融合创新科技,展现当今世界的面貌。
同学们的参观得到了馆内志愿者的热情接待,不少同学也与志愿者共同探讨作品所想体现的精神内涵。大家沉浸在外滩美术馆富有年代感的建筑氛围中,体验着解读当代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快乐。
参观完展览后,有的同学登上了美术馆6楼的露台,尽揽外滩源的美景;也有的同学在6楼的沙发座上仔细阅读一旁书架上的艺术资料;还有的同学在外滩源地区欣赏老建筑群。
继上学期“艺术之旅”参观活动后,书院组织留校同学在国庆期间的这次艺术参观体验之旅,为同学们打开了现代艺术世界的一扇大门,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机会,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感受艺术家们对社会现实的含蓄描述、感性分析与对社会理想的复杂表达,增长理工思维以外的艺术感知力。
2014级本科生 石嘉禾
(展览信息取自外滩美术馆官方网站)
书院“艺术之旅”十一国庆节特别篇二:参观中华艺术宫
正值十一假期,又恰逢中华艺术宫开馆三周年,我校本、研学生在书院老师的带领下乘车来到了上海市中华艺术宫。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的原馆址,中华艺术宫那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以及其通体鲜艳的中国红,深深地震撼到了我们。
正如中华艺术宫所秉持的学术建馆理念,策划一个展览,要反映一个社会现象,要理清一个美术发展的过程,更要看到美术馆由一个“艺术画廊”演变为一个“艺术博物馆”的本质的转变。
在这次中华艺术宫的游览当中,同学们看到了《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东方之路——20世纪中国美术的探索》、《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成果展》、《名家艺术陈列》等众多项目的艺术品展览。美术馆中的展品主要由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绘画组成,当然其中也不乏有精美的书法作品。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华艺术宫明确以“海派绘画”以及“中国当代架上绘画”为目标收藏作品之后,艺术宫也收藏到了许多名家的作品。同学们还非常有幸看到了徐悲鸿、哈定、沃尔蒂、瓜亚萨明等名家的珍品。
同学们在参观中还发现,艺术宫在其展览中积极运用了创新数字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有许多名家作品的高清鉴赏以及以往展览过得作品的虚拟展览,这样能使观众看到曾经错过的文化艺术瑰宝。
在文化宫的0米展览馆中,我们看到了今年举行的《民族脊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展》,使不同的民族情怀在这里为了最终的和平而交融,也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别样的民族文化魅力。
此次的游览,让我校学生感受到了近现代艺术品的美,也让学生对近现代艺术的总体架构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增加了对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使学生对民族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得到提升。
2014级本科生 魏雨童
本学期书院将继续举行“艺术之旅”系列品鉴活动,广泛对接上海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让同学们接触多种艺术形式,体验上海的艺术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学习与科研以外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与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