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宁波的故事——暑期社会实践浙江宁波小分队纪实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7-08-24浏览次数:1527

我们与宁波的故事(一)——邂逅

上海科技大学宁波小队,共由51人组成,其中三位指导老师。48名同学们共分为9个小组,围绕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这一共同主题,使用Design Thinking的方法开展自己的课题研究,其中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青年人就业创业情况和新型农业等课题。

【初见宁波】

闹钟,地铁,找校旗。清晨的虹桥火车站仍旧熙熙攘攘,带着一丝睡意,我们各自穿梭在密集的人群中,寻找大部队的所在地——行李箱上的一面校旗。载着这群充满好奇心的上科大学子,和谐号列车渐渐驶离车站,开往一座熟悉却又陌生的城市——宁波。

刚走到接客区,一面写着“GQY”的牌子便映入眼帘。大巴驶进杭州湾新区,车窗外厂房林立的景象与之前市区繁华的街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很快我们就看到了GQY公司的产业园区。



安顿好住宿后,GQY公司的杨经理和应经理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了产业园区。GQY杭州湾园区占地288亩,有员工200人,主要负责平衡车、大屏等产品的组装和售后服务等。目前公司产品主要分为民用、警用和出口三个系列。其主要客户是政府,且目前在警用平衡车领域还没有竞争对手。

讲解结束后,我们尽情地体验了公司研发生产的几款主要车型。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很快掌握了控制平衡车的要领。喜欢思考的我们即使是在玩得不亦乐乎的情况下也不会忘记问问题,一些同学就平衡车的压力感知、重心控制、续航里程、销售情况等问题与讲解者进行交流,从中获益了不少。



【走入工厂】

为了让我们对产品的生产流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GQY公司的杨经理和应经理为我们提供了到机器人和大屏两个生产车间实习的机会。


机器人车间

公司的零部件储存仓库主要分为机械结构仓和电子元器件仓两块。电子元器件仓对温度和湿度有特殊的要求。紧挨仓库的便是来料质量控制(IQC)区。走进这一小片并不起眼的区域,最吸引我们眼球的当属放在中间工作台上的各种测量工具了。检测工具分为计量型和计数型两类,杨科长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了每一种工具的用途和用法。通过杨科长的讲解,我们认识到IQC对于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当天下午,杨科长向我们介绍了质量管理常用的7种统计方法(如层别法、柏拉图法)和检测设备,其中有很多内容为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楼车间是机器人生产流水线。这里最具特色的是工作区随处可见的错误提醒牌。牌子上写有工人们操作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以提醒他们在组装过程中要更加认真。随后,我们参加了一场关于静电放电的讲座。将技术部负责人的讲解和流水线上的防静电措施结合起来之后,我们对科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大屏车间

我们参观了大屏投影仪的总装部和质检部。在那里,专业的工程师向我们介绍了GQY屏幕生产的核心工艺——屏幕贴合——的原理和大体的制造工序。质检部的工作人员们向同学们演示并让同学们自己亲身体验了一下检查光机的工作。

总装部主要负责全真模拟用户安装调试屏幕的各项步骤。工人们会把光机和与之配套的屏幕一并安装好,并按照客户的需求测试调整各项参数,检查无误后再重新封装运送给顾客。总装部的主要职责便是尽可能地在出厂前发现所有的技术问题以提高工程部在给顾客装配屏幕,校正光机设置参数时的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和产品竞争力。在车间工人的带领下,同学们自己也尝试组装并测试光机,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走进农业】


百亩果蔬农场

在海星村村支书章书记的安排下,我们得以到一个果蔬农场拜访。这个农场主经营着约100亩的土地,全部用于种植西瓜和各种蔬菜。一位在农场主工作的农民爷爷非常热情地带同学们到西瓜田中采摘西瓜并让大家品尝。

通过与在该农场工作农民交谈,我们得知,当地之前也有许多人想要从事果蔬种植,但由于果蔬的保质期短,销路缺乏或不稳定,经营者们常常赔得一干二净。而这个农场主由于可以接到来自政府机关的稳定订单,因而有稳定的收益。在接受采访时,另一位工人接连重复的一句话便是,在周边地区经营果蔬种植业太艰难,风险高,回报小,愿意去尝试并能够真正创造利益的经营者寥寥。


大学生创业基地

大学生创业园最初是由几位大学毕业生自发来到坎墩镇,租用成规模的流转土地,种植高利润的水果(如火龙果、无花果等),且收效良好。于是当地政府便设立了这样一个大学生众创园,以鼓励大学生开展类似的创业项目。目前,该创业园区计划土地面积1000亩左右,有约20个大学生农场主,其中有8个成功典范。

创业园的余科长接待了我们,耐心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创业的方式和当前的发展状况,并十分热情地邀请我们品尝来自这几位大学生农场主的火龙果和无花果。

通过对其中一位大学生农场主代表的采访,我们发现虽然当地政府为该大学生众创园提供了比较有吸引力的政策扶持,但是这样的创业门槛仍然不低。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农场主,还是需要一定的相关种植技术、经营手段,以及足够的前期资本投入等条件。但是一旦成功,收益也会十分可观。


【走访村镇】

我们的队伍中有不少同学对低收入人群、外来务工人员、农业现代化等课题感兴趣。社会实践的第三天,我们走访了庵东镇附近的海星村等村庄,对那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查,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海星村的章书记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村子目前的状况并热心地帮我们联系到了当地的几个农场和加工厂。

虽然有时会连续吃闭门羹,会找不到采访对象,会遇到语言不通的情况,但是大家都以积极的心态分析问题、寻找原因,在发掘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和交际能力。

随着交谈逐渐深入,我们在了解采访对象的生活状况、烦恼、困惑的同时也与他们建立了友谊。福利院的老奶奶,独自在外挣钱的大叔,一家三口一起离乡务工的家庭……他们坦诚的讲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认识世界的窗口,而我们也因为他们的信任而心怀感激和感动。




指导老师:姜涛 林柏霖 高飞

队长:周文嘉

摄影:庄子文

供稿:王舒然涂治






我们与宁波的故事(二)——相知


【村——失落的土地】

海南村是坎墩镇的一个小村庄,在邻近的村庄中发展状况不太乐观。我们在村中的小巷走访,发现了一个有趣而普遍的现象:村里适宜耕种的土地遍布,但只有比例极小的一部分土地上面种着作物,余下的绝大部分耕地处于荒废状态。有的荒地上甚至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狗尾巴草,可见这些耕地已荒废多时。

下午时分,空气中热浪滚滚,村中一片寂静。狭窄的乡村小路上,偶尔有一两辆车经过。同学们顶着烈日走访了几条主要街道后,发现在村中遇到的村民绝大多数是带孩子的老年人,少见青年人。在遭遇数次拒绝后,我们采访到了村里的一位居民。据他描述,包括海南村在内的周围三个村庄中的居民绝大多数为外来人口,而其中的青年人都在工厂打工,大部分去了杭州湾新区,少部分留在了附近乡镇的工厂。这位村民家中有一位老人还在一台看起来就很有历史的人力织布机上劳作。据介绍,她从附近的乡镇工厂接收小量订单,以挣取微乎其微的零花钱。这位村民也跟我们打趣道,这样的织布机也算是老古董了,你们也难得遇到吧。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外来务工者选择租住在临近村里的棚户区中,因为那里租金较低。但经过走访,我们也十分心痛地发现那里的居住环境实在不容乐观。


【镇——变革的阵痛】

在坎墩镇,我们发现了一家自发为60岁以上的老人和环卫工人免费理发的理发店。我们从老板口中得知,他和员工均为河南老乡。他当初从美发学校毕业以后只身一人来到宁波,在理发店打工。后来他决定自己做老板,开始经营自己的理发店,并从河南带了自己的老乡为他打工。据他的印象,附近的店铺中本地人很少,做生意的大部分都是像他一样的外地人。当被问及对自己当前的收入是否满意时,他笑了笑,表示目前勉强满意。但是小镇上的市场太小,自己的顾客也以周围工厂的工人为主,消费能力十分有限,因此自己小店的收入也有限。

我们又问到他们小店为60岁以上老人和环卫工人免费理发的规定是否与政府或者周围村委会的政策鼓励有关,他腼腆地微笑着表示,这仅仅是他个人自发的举措。因为他自己最先是从打工做起,深知打工者的不易,现在他自己开店,自己的生活容易了一些,便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那些像当初的自己一样辛苦的人。并且,他说,其实他帮忙给免费理发的人中有许多也是他的河南老乡,接待他们时他也感到非常亲切。我们听到这里,也十分感慨,佩服他拥有如此的同理心并愿意做出实际的努力,尽管自己生活也很辛苦,但是他仍然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去帮助那些他认为需要帮助的人。


在采访了海星村和海南村之后,同学们通过分析、总结获得的信息,决定增加一天时间到庵东镇和海星村进行采访。我们走访了庵东镇上的奶茶店、服装店、手机店、超市、餐馆等个体商户。在和一对开服装店的夫妻聊天时,我们了解到由于镇上的流动人口不多,再加上电子商务对实体店的冲击,服装店的生意并不景气。当我们问到他们将来是否打算以电商的形式经营服装生意时,夫妻俩表示自己的受教育水平并不高,并没有信心开网店。在采访时,我们发现在奶茶店、面包店工作的年轻人在职业方面也面临着困境,大多数年轻人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规划,不知道未来应该做什么。


午餐时间,一组同学发现了一家很有特色的米线店。据老板介绍,这家店是他在网络上搜索时发现的一家连锁店,店中十分俏皮的标语也是他在网上找到的。老板十分重视女儿的教育,利用暑假时间送即将上三年级的女儿参加英语补习班。我们从他那儿了解到,庵东镇有很多家长都送孩子去补习,毕竟家长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但是庵东镇只有一所公立和一所私立小学,由于受到学区房源的限制,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只能在教学质量较差而学费较贵的私立学校上学。这样的不平等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索,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在庵东镇的采访给我们体会最深的一点是,居民们文化生活十分单调,且大多比较安于现状。虽然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基础,但我们是否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加速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在之后的实践过程中继续思考。


【城——新兴的沃土】

宁波伊德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改性聚酰胺的中型民营企业。初到工厂,公司的各部门负责人便向我们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随后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并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当有同学问道:“杭州湾新区吸引青年人才的优势是什么?与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相比,园区的竞争力体现在哪里?”一位在悉尼大学取得机械材料硕士学位的公司员工的分享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去上海还是来杭州湾新区主要还是要看个人的职业规划。杭州湾新区有很多中小型企业,这样的企业能提供给我的平台更多,我觉得自己在这里工作会更有发言权,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而大公司的分工往往都很精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高的效率,但是明确的分工使得员工全面发展的机会减少了。我相信自己的创造力,相信自己在这里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更能够适应未来的竞争压力。”大公司的定岗几率很大,相比之下,中小型企业对于员工初期的全方位发展更有优势。这位员工的回答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为我们今后的职业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除伊德尔新材料有限公司外,我们有幸参观了宁波(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了解园区现状及发展规划。园区已先后吸引京东商城、敦煌网、中兴通讯、甲骨文等众多知名电商签约入驻园区,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出口试点基地建成投入使用,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初步显现。智能印章、图灵猫智能家居等高技术产品,为我们展示了科技便利人们生活的美好图景,同时也展现了互联网+的强大力量。产业园设有舒适惬意的书吧,为这里的办公人员放松身心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一千余册图书、极具特色的企业招聘墙、名片墙……书吧已然融入并丰富了园区文化。



村庄与城镇,外来与外出,传统与新兴……宁波,正是一个碰撞与交融的舞台。我们走过社会实践的三分之二,走过城乡的间隙,走入普通居民的日常。我们与宁波,相知。



指导教师:姜涛 林柏霖 高飞

队长:周文嘉

摄影:庄子文

供稿:王舒然 涂治






我们与宁波的故事(三)——成长

都说最好的故事,惊喜总是在结尾。我们与宁波的故事,便是如此。

社会实践的最后两天,我们有幸到菲仕、库柏和方太这样的优秀企业参观,每一家企业都有着令人称赞的地方。菲仕以“家文化”为核心,为其员工提供了三条职业发展通道;库柏以其分工精细的半自动化生产线成就高品质的产品;方太则从国学经典中汲取养分,并为员工营造便捷、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从而因爱伟大。这些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他们出色的产品使我们心动,更引发我们的深思。大企业的人才是全球化的,而相比之下,像宁波伊德尔新材料有限公司这样的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能否吸引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已经成为限制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杭州湾新区的发展不仅需要大企业的牵头作用,更需要广大中小型企业的活力与潜能。



通过参观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城市展览馆,我们对新区的发展规划有了总体的了解。未来的新区,将会发展为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生产生态生活”的新型城市。从茫茫海涂到荒地,从荒地到开发热土,从热土到新型城市。新区的发展凝聚着众人的智慧,353平方公里的土地投射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姿态。



毗邻杭州湾新区的庵东镇却平静得多,三两条主要街道,依街而列的商铺,烈日下稀落的行人。几乎每家店都能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但镇上的人对于开网店、在网上投资理财却少有兴趣。虽然距镇子不远处有规模较大的商业广场,但居民们的娱乐方式比较单一,在娱乐上的投入十分有限,电视、棋牌仍是最为普遍的娱乐方式。这样的生活,在我们看来不免有些单调。通过走访镇上的奶茶店、鞋店、手机店等,我们发现镇上的很多青年人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缺乏进取心,很多居民也安于现状。由于正值暑假,我们没能到当地的学校了解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状况,在镇上走访时采访到的学生数量也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采访信息的深入挖掘、分析。也许,这是我们与宁波的故事中一个遗憾,一个给我们留下念想与希冀的遗憾。


在我们的采访中,我们遇到一位十分令我们感动的大叔。大叔是安徽人,来慈溪打工十年了。一个充当了衣柜的木框,一台舍不得开的空调,一张不到两米宽的床,这,便是大叔和另一位在汽车厂工作的同伴合租的隔间。然而,在海南村的棚户区中,大叔所住的这个隔间甚至算得上是条件优异了,其他的隔间甚至连风扇都没有,也更加狭窄。见我们几个同学站在门外,大叔便招呼我们进屋。那是我们实地走访的第二天,大家的交谈技巧还不娴熟,提问中带着几分羞涩。但是大叔却和我们聊得很亲切,从换工作聊到自己的儿子,再聊到自己的远房亲戚。尽管离开海南村已有几天的时间了,但是我们对村里接受我们采访并愿意和我们交流的人仍然十分感念。也许,没有一个词能恰如其分地概括我们在经历了这么多次采访后的心情,失落、心酸、惊讶、喜悦……也许,这便是成长的感受。


在这9天中,我们9个小组从各自的课题出发,提问题,发问卷,做访谈,尽管辛苦但收获颇丰。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透过宁波杭州湾对我们的大社会进行观察,了解,思考……我们大家每个人都怀着一颗赤诚、虔诚的心,向社会发问,向自己求索,向未来展望。

在这段日子里,大家对宁波之行有着不同的感受,或艰苦,或感动,或触动,或震惊,或疑问……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带着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收获离开了宁波,每个人都得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社会离我们日常生活遥远的一面,每个人也都对这个社会有了更加全面、成熟的了解。在这9天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索,有属于自己的心路历程,有属于自己的成长。在宁波这短暂的9天也将成为大家的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

我们与宁波的故事,至此告一段落,但不会是结束。



指导老师:姜涛 林柏霖 高飞

队长:周文嘉

摄影:庄子文

供稿:王舒然 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