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奎岭院士:合成我们的未来——书院“科技之光”系列讲座第六讲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5-10-09浏览次数:419

2015年9月30日晚,我校书院“科技之光”系列讲座第五讲在张江校区举行。中科院院士,我校物质学院特聘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丁奎岭以“合成我们的未来”为题,用平易近人的语言与事例,为在场师生介绍了合成化学的方方面面,突出了合成化学这一学科领域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丁院士一开始引用了2008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徐光宪院士的话:“报刊上常说20世纪发明了六大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科学和核武器技术、航空航天和导弹技术、激光技术和纳米技术,但却很少有人提到包括新药物、新材料、高分子、化肥和农药的化学合成(包括分离)技术。”他说,化工界、尤其是化学合成科技目前受到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个领域。广泛批量生产的人工合成有机物,其单体价值与大飞机、小卫星相比显得渺小,但它对整个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绝对不输于大型科技成果:新药物拯救了无数的生命,极大降低了社会的医疗成本;高效化肥、高效农药使得日益缩减的耕地规模能够很好地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塑料、合成树脂等人工合成材料彻底改变了包装行业。一言以蔽之,医药、农业、新材料领域的不断发展,早已离不开合成化学。然而,合成化学在发展过程中,并非没有遇到问题。他以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的环境影响为例告诫大家,对于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还是要小心谨慎。他还简要介绍了符合原子经济的“点击化学”、由小的单元到大的物质、小单元对大分子功能的改变、低浓度下的明显合成效果都是未来合成化学的可能生长点。他还举了许多实例,指出合成化学在不断地与其他科学共同协作、相互促进。最后,丁院士以2000、2001、2005、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为例,向大家介绍了化学合成领域丰富的机遇与挑战。

在丁院士生动的讲座结束后,在场的同学抓住机会提问,希望对合成科技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同学问,平时看到有机所发论文很多,为什么实际产业化的成果很少?丁院士回答,有机所很多研究成果都属于基础研究范畴,到工业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科研人的目标也逐渐在向“有用”靠拢,但都需要一个过程。他勉励大家在心中树立“用自己创造的分子改变世界”这样一个目标。一位生命学院的同学则提问,为何很少见到酶在合成化学中的应用?丁院士回答说,酶很有趣,比如说有的酶能非常高效地完成丁烷到丁醇、甲烷到甲醇的转化。但是酶的选择性太高,稳定性、环境耐受性也不好,引物结构一换,之前的合成路线就不行了。不过有酶参与的合成化学可以和普通的合成化学相互补充。

国庆前夜的这场讲座,吸引了许多的本研学生,报告厅内座无虚席,甚至走廊上也有不少同学在认证倾听。我校结合自身科研定位,邀请两院院士等知名科学家以科技前沿进展、科研探索经历为主题开展“科技之光”系列讲座,让学生在感受科学魅力、感悟学者情怀、了解学科进展的同时,寻找自主科学探索的目标,培养科研兴趣与创新思维。同时,聆听名家大师的科研和人生经历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定位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该系列讲座与我校高水平、研究型的定位相契合,与日常科研教学活动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