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早晨七点,“丝韵武行”队伍同学们奔赴兴隆村附近沙漠参与防沙治沙实践工作。等待着他们的,则是民勤治沙青年模范——仲麟。他在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以助农电商与公益植树相辅相成的方式造福民勤的经济与生态,在劳动力外流趋势中逆流而上,成为了民勤新一代的守护人。
乘着仲麟哥的越野车深入沙漠,颠簸中尚能看见四周成片分布着低矮的梭梭树,每一棵背后都是防沙团队与志愿者们的辛勤耕耘。但梭梭成活的最初两年根系尚未发达,需要人工浇水养护,这便是我们此行的工作。在营地工作者们的组织安排下,“手无缚鸡之力” 的大学生们两两一组,用铁锹在幼小梭梭四周铲出圆形沟道,以便于灌溉和防止水资源浪费。
烈日炙烤,阳光刺眼,手中的农具越发沉重,纯粹体力工作对于大部分“脆皮”大学生们而言是一个挑战。但成熟的上科大人类善于知识的迁移运用和随地做大小科研。不出一会儿,大家便发现了最省力的工作方式,即尽量抓握铲柄上部以增大力矩,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借助重力将铲头送进沙中,再轻轻地将沙侧向挑出,两人一前一后,前者开辟,后者加深,十秒钟即可为一棵梭梭铲出一个圆润可爱的“行星环”。
一棵棵向前铲去,很快就远离了营地,捋一把头上的汗回头看成排的梭梭,自豪与心酸同时涌上心头——在沙漠恶劣的环境中,即使是浇水的准备工作也如此劳心劳力。
虽然看不太清但是手上短时间内就磨了个泡
在沙地上前行时,沙地的起伏与沙子的下陷给人带来特殊的阻力,好似行走在水中,但这里缺乏的恰恰是水。沙浪和水波何其相似,又何其南辕北辙,好在天命并非不可违背,便用劳动人民的汗水来弥补自然没有赋予民勤的水,让人来战胜天。生养万物之水流淌不到的地方,却有一代代民勤人戍守,用双臂包容干涸的土地,垒起抵御风沙的城墙,哺育微小的生的希望,若非切身实践,则难以理解这种坚守背后的辛酸无奈,也难以想象其背后的顽强信念。
不久,仲麟哥也加入了干活的队伍,他指挥着浇水车运作,将铁铲插在身边的沙地上,就像一面永不倒下的旌旗。
午后,团队来到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在上世纪的生产用具、生活物品实物展陈中感受民勤乡村百年来的文化风貌、人民生活、生产工作等方面的沧桑巨变。上世纪的工具农具使人惊讶于其设计之精妙和其体现出来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人民群众留下的质朴手稿则尽显炽热的爱国爱党之心。
天色尚早,同学们开始小范围地探索沙漠,以不同于治理时的严肃眼光看来,这片带给民勤人民血与泪的沙漠也有美的一面,矗立的巨石在落日余晖中向金色的沙漠投下阴影,穿行其间,自然的雕塑自有其独特的肃穆与壮观。
日落月升,满天星斗,柴师傅燃起篝火,同学或围坐唱歌,或谈天说地,或举起相机记录银河与繁星。星空见证我们远行的脚步,我们一起在黄沙中植树劳动,一起来到祖国西北了解国情。篝火映衬下,年轻的脸庞闪烁着笑容,这是青春与友谊之火。
编辑:“丝韵武行”队设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