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社会实践|体艰苦三线观发展,品文化六点问教育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1-24浏览次数:78

   “群峰嵯峨,四时多寒,是为凉山”,在曾誉铭、李敬贤老师的带领下,上海科技大学四川凉山社会实践团队一行33名师生于711日抵达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立足喜德瓦尔学校,团队以“探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发展困境与对策——探寻彝族文化传承命脉,振兴凉山教育发展道路”为主题,开启了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调研。

  本次社会实践,从教育和文化两个核心主题展开,围绕彝族文化、女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远程教育、返乡建设五个课题,从三个维度开展:纵向贯通南北,穿越凉山地区最大的平原安宁河谷,体会平原和山区在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差异;横向跨越东西200公里山区,以西昌市中心-悬崖村国道为主线,在等距离设立的6个位点,调研从村镇到县市不同层级的文化教育现状;在凉山教育整体现状的基础上,以实践基地喜德瓦尔学校为例,深度探寻西部少数民族的教育状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规划。

 

南往邛海晓彝族历史,北赴冕宁受爱国教育

为了解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深刻理解以科技文化与民族团结为核心的爱国主义,712日至14日师生们由南向北,穿越安宁河谷平原,先后前往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彝海结盟纪念馆参观学习。

1956年前的凉山处于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随着民主改革的风翻山越岭地吹入这片土地,彝族人民才一步千年跃入社会主义社会,彝族文化的火光才终于有机会向世人展露那穿过岁月长河而依然耀眼夺目的光芒。师生们漫步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的展厅里,直观感受了风格朴素却色彩灵动的传统艺术品,深刻体会了“彝人离不开汉人的盐巴,汉人离不开彝人的皮货”的彝汉鱼水情,同学们在对精美别致的漆器和古朴典雅的彝绣服饰的感叹中,细致领会了这片土地上的悠长历史与灿烂文化。



一路向北,群山苍茫间,师生们领略了西昌航天人为实现中国航天的瑰丽愿景而叩问苍穹的满腔热忱,在彝海湖畔,同学们重温了歃血为盟的革命大义,由此充分感悟着科技创新与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时代背景下的深刻内涵。这片承载着质朴、团结与奋斗的热土深深激发起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让大家体证到天赋之为责任,让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信念更坚定如磐,让自我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步履更泰然若素。

 

东去百里观发展现状,调研六点得收获满满

715日至17日,师生们自西向东,沿国道G356驱车200公里,跨越凉山州最常见的山区地形,依次前往预设的6个不同层级的调研点:西昌市中心、解放沟镇及附近村落、四开镇及附近村落、昭觉县及沐恩邸社区(悬崖村搬迁安置点)、拉马镇小学校、悬崖村,对当地政府、学校、居民等进行访谈和调研,以探究凉山不同层级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访过的解放沟镇火普村——彝语意为山峰之巅——是沿途的第一站。这里平均海拔2700米,群山温润,房屋白墙黑瓦,排列俨然有序,在村委办公室中,解放沟镇镇长文古阿沙与火普村村委阿勒有子等人为同学们开展座谈,介绍相关情况。沿着山路,同学们三两人一队走访各户人家,从孩子的教育、成人的就业、学校设施的配备以及彝族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深入了解当地情况。随着脱贫攻坚的开展,这里大力发展特色高山蓝莓种植、旅游等产业,距离百米的一村一幼和坐车半小时可到的镇上中小学保障着这里孩子们的基础教育,朝气蓬勃的火普在发展之路上高歌奋进。

四开镇是昭觉县发展最好的镇之一,在四开镇书记某色伍沙的带领下,队员们先在好谷村观览民生现状,后又在虹谷拉达农业产业园,感受当地的现代化产业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我提出的‘三区分离’措施在村中广泛推行,只有环境整洁了,人才能更注重卫生,摒除传统的陋习。”书记骄傲地介绍道。在崭新的生活治理模式下,人、畜、农和谐共生,街道干净整洁,家家火塘变电炉,传统习俗接纳现代文化,犹如“老树换新盆”,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昭觉县是实践路线上唯一一个县级地区,彝族人口占比98%,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队员们在县城内开展随机街访,所有成员积极参与,从犹豫到勇敢,从连说话都有些磕绊到能问清所有需要的信息,巨大的转变记录着同学们在不怕失败的尝试中的突破与成长。昭觉县教育局对同学们整理的调研访谈提纲,逐一进行了正式的书面回复,提供了详实的教育现状相关数据。寻访南坪社区与沐恩邸社区两个搬迁安置点,“从前山上没学上,家里全都是文盲;现在出门是学堂,没钱也有国家帮”,同学们从居民口中了解了搬迁前后生活的巨大变化。


由于学校已经进入假期,我们参观过拉马镇小学校新校区和了解周边环境后,在西昌与拉马镇小学校的校长吉达者者进行了视频座谈,从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在建设的新校区里,师资充足,政策完善,男生女生平等,会定期开展文化活动与心理讲座,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古里镇悬崖村坐落于昭觉、美姑、雷波三县交界处,曾是凉山极端贫困的代表,曾经村民上下只能通过攀爬垂直高约千米的沿山藤梯。如今在政策扶持下,山上村民搬入县内安置点,藤梯也变为钢梯。古里镇镇长、前悬崖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在电话采访中介绍道,“村子里现有油橄榄种植园,并且将原住房翻修作为民宿,未来还将继续打造实体博物馆和研学基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攀爬栈道,同学们切身体会到了世代居于悬崖村的居民的艰辛,也对党全面脱贫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回到西昌市后,各小队对已有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派代表前往西昌市教育局参与座谈,教育局各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员通过数据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西昌市中心的街头调研贯穿整个实践过程,前期信息两支小分队的同学分别在建昌古城周围和市内街边进行了走访调查。围绕文化传承课题,队员们还曾去拜访过彝族漆器髹饰工艺传承人吉伍五呷的店铺。在大量的街访过程中,同学们精益求精,力求数据的具体性、真实性与普遍性。

 

形式多样问文化教育,课堂纷呈展科大风采

718日至21日,各小队以高中知识为原点,科大视野为超拔,为喜德瓦尔学校高三年级四个班级的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支教课程,同时通过问卷、家访和座谈等形式,获得了师生、家长的大量调研数据。

秉持着“科教融合,开拓视野,寓教于乐”的授课理念,五支小队为喜德瓦尔学校的200余位高三学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八堂课:信息一队的李泉与高烨通过“游戏设计”向同学们展现了游戏的艺术性,在普及游戏设计的原理与流程后带领同学们围绕主题策划属于自己的游戏;信息二队的于佳申和陈俊霖通过原理讲解、利弊分析和ChatGPT强大功能的现场展示为同学们讲授了“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ChatGPT的前世今生”,尹钟立则着眼于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以“心理学导论”课程来鼓励同学们培养积极的心态。

物质小队的张宸豪与王飞扬分别为同学们带来了“纸飞机的空气动力学”与“AI绘画——将梦中的景色带到现实”,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同学们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生命小队的周天佑与马丹露带领同学们纵览“人类文明与疾病”的恩恩怨怨,结合高中生物知识对于传染病的相关热点议题展开论证,刘启祯则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性及艺术性”进行了课程讲解;创艺小队的白如雨和付悦带来了“搭纸塔”和“短片鉴赏——《你的一生究竟为什么而活》”,不仅在“无声的沟通”中考验了同学们的“心流”,还在动画中让同学们领悟了人生快乐的真正含义。课堂上队员们与当地同学们热情互动,每一节课都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希望我们的课程能让这里的孩子们有新发现、新认知、新思考,进而更加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的理想。

喜德瓦尔学校是一所彝族学校,为了探究西部少数民族的教育现状,在队员们用心的筹划与学校师生的热情配合下,教育者问卷通过教师群向老师们征集反馈,学生问卷通过分批安排学生在学校机房进行无纸化作答,最终获得数量可观的数据。部分课题根据具体问卷答复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家访,对于学校的其他相关情况,各小队也联系相应老师进行了访谈,从而对喜德瓦尔学校的教育现状有了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



回首十天凉山之旅,实践路线纵向贯通南北,横向跨越西东,调研、支教、参访全员参与,勇开新路,积极应变。深入了解了彝族的民族文化,见证了凉山一路的风景,也希望我们的调研数据可以为当地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依据。“多吃苦,苦中有甜;多流汗,汗里藏宝”,艰苦的实践生活给同学们留下了一生的宝贵财富。“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感谢书院与学校提供走进大山的机会,感谢两位指导老师和喜德瓦尔学校师生一路的陪伴与支持,也感谢每一位同学在实践中的辛苦付出,四川凉山社会实践队的全体队员将同凉山一起,朝着无限的美好奋力奔跑!

 

 

 

指导老师:曾誉铭 李敬贤
摄影:步卓阳 李敬贤 陈俊霖 付悦 刘修远
撰稿:关景荣 曾一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