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养创新创业英才,我校科教融合发展结硕果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4-18浏览次数:1670

4月14日,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在全国出版发行。报告显示 ,2019年全国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达152.4亿元,转化合同总金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有29家,上海科技大学以2.956亿元位列全国前十,全国高校排名第六、上海高校排名第二。这也是学校继2018年转化合同总金额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之后,再次进入全国前十。更加可喜的是,在“平均合同金额”中上科大位列全国高校第二名、上海高校第一名。这充分显示上科大原创性成果专利的高价值已得到中外企业和投资机构的认可。

这份亮眼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绩单,正是上海科技大学建校八年来,为了践行办学理念、促进科教融合而不懈努力的生动体现。作为一所创新型研究型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从创校开始就高度重视发挥科教融合办学体制、教育综合改革管理体制优势,积极融入张江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一手抓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一手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立志、成才、报国、裕民”使命感的创新创业拔尖人才,通过开展原创性科研、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提升上海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助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提升战略科技实力,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

不断夯实基础研究创新实力。2020年,学校在物质、生命、信息、数学等基础研究领域持续取得重要突破,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世界顶尖科学期刊发表23篇重要成果论文,其中16篇是以上海科技大学为第一单位和主要完成单位。据软科统计,学校2020年《自然》《科学》发表论文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五。学校科研团队在新型半导体材料、大麻素受体结构、人体细胞信号转导研究、一线抗结核药物精确作用机制等研究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首个新冠病毒蛋白质三维结构的解析及两个临床候选药物的发现”和“发现行为调控抗体免疫的脑-脾神经通路”两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图| 2020年4月29 日,国际学术刊物《自然》在线发表了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在新型半导体异质结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图为异质结界面处的高分辨晶格像。


积极投身新冠肺炎科技攻关。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学校科研团队迅速投入科技攻关。1月25日,上科大—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联合研究团队率先公布了30种对新冠肺炎有潜在治疗作用的老药和中药,为遴选药物提供了最早的有价值信息;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重要药靶蛋白,这是全球首个被解析的新冠病毒蛋白质三维结构。3月,上科大—清华大学联合攻关团队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复合体的三维空间结构,提出了瑞德西韦、法匹拉韦等候选药物精确靶向抑制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为开发特效药开辟了新途径。4篇重大成果论文在《自然》《科学》《细胞》发表,2项候选药物开展了国际合作的II期临床试验,申请发明专利18件,其中3件新冠检测专利已获授权。2021年3月,学校科研团队参与研发的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在美国启动I期临床试验。

图| 2020年4月9日,国际学术刊物《自然》在线发表了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新型冠状病毒重要研究成果。图为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和新型抑制剂的复合物结构。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改变革。本科生培养聚焦“通、专、新”,即突出通识教育、专业训练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有机结合,强调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学校63%的本科生课程采用了基于研究的教学模式。研究生培养注重原始创新能力训练,结合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科研项目,注重基础与前沿并重和学科融合交叉。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约70%的专业课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核心领域相关,约有60%的研究生参与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相关的科研项目。学校聚焦国家高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联影、联擎动力、华虹等18 家高科技企业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前沿需求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校主动适应新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开设跨学科专业交叉课程,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信息学院开设的《人工智能在科学与工程学的应用》课程是国内第一个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基础科学研究的课程,跨越物质、生命、信息三大领域,教学团队35人,来自5个学院和研究所。该课程被上海市教委评选为“上海市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学校成立了创业与管理学院,以培养服务实体经济的管理人才为目标,面向全校不同学科学生开设了《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创业类课程,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潜能,培育创业及管理能力。学校还与国外著名商学院等建立了硕士研究生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

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学校实行学院和书院协同育人机制,学院负责专业教育,书院侧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质疑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学校科研仪器设备对全体学生开放使用,鼓励本科生在一年级就进入实验室,参加组会、参与课题,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学校建立了本科生社会实践、产业实践、创业实践制度。全体本科学生在四年中分批参加全部三大实践活动。2020年《社会实践》课程被评为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学校成立“学生创新中心”,设立了四大主题创新实验室,以创客空间、创新实验室、创业空间等创新中心空间为依托,以跨学科创新、前沿交叉技术为牵引,对接校内外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沃土、创造工坊和创业引擎。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竞赛活动,以赛促创、以赛促学,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级、国家级等重大赛事上屡获佳绩。上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已得到普遍肯定


图| 2020年11月22日,上海科技大学代表队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全球总决赛再创佳绩,一举斩获金牌和最佳新应用单项奖提名。图为参赛同学合影。


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创新创业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成绩突出。学校探索学科专业体系与创新链、人才链、孵化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构建创新创业实践的教育生态、科创产业的早期孵化平台。学校设立了科技发展处和技术转移办公室,协调校内各单位共同促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以及创业投融资对接,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至2021年3月,累计申请专利615件(其中PCT国际专利107件,外国/地区专利76件,专利获得授权65件),累计专利许可合同额超17亿元,专利许可61件。2018年学校科技成果合同金额以8.32亿元位居全国高校第一,2019年再次进入全国前十。此外,学校还积极向境外输出自主知识产权,深度参与到知识产权“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

师生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学校自2018年举办首届创新创业大会,参赛项目和参赛师生数量增长4倍,累计参赛项目142个、参赛人数549人。2019年大会获奖创业项目中80%已成立公司,并获得众多机构的天使轮投资。2020年第三届创新创业大会更是吸引了校内外企事业单位的80个项目在材料/能源、生物医药和信息三大行业同台竞技,最终36个项目获奖,其中校外获奖项目占比超过30%。大会期间签署专利许可合同金额超2.6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此外,学校还积极孵化师生创业企业,在信息、生命等技术领域,学校已衍生出13家科创企业,累计创业融资超过3亿元人民币,部分企业的估值快速增长。


图| 2020年12月25日,上海科技大学“创业嘉年华”活动,信息学院赵登吉教授展示“仿手采采棉机器人”。该项目已实现相关技术田间实验,可降低采摘成本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