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 | 四川凉山小分队:一张课桌三代梦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8-07浏览次数:1227


大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其间山高谷深,层峦叠嶂,雪山巍峨,横断山脉纵横千里。近几年来,该地区又因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新闻故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文化喻示着一个民族的过去,产业彰显着一个地区的未来,而教育便是连接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最好桥梁。

720日至82日,上海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四川凉山小分队一行32人深入凉山腹区,从非遗传承苦荞产业双语教学制度(凉山地区采用彝语和汉语进行双语教学,以彝文教学为主,使用彝文试卷的学校属于一类模式;与其他地区学生共同参加汉语高考的属于二类模式三方面深入理解推动凉山地区发展的三驾马车

瓦尔山上的126名彝族学生

本次实践的第一个活动基地是坐落在海拔1500米喜德县山区的喜德瓦尔学校。瓦尔学校是喜德县升学率最高的学校,拥有从小学到高中完整的十二年建制。同学们支教交流的主要对象是高三仅有的两个文理班的126名彝族学生。

喜德瓦尔学校的瓦格老师和俄尔老师介绍学校情况,沙校长致欢迎辞

简短的破冰活动同为彝族的吉木多杰和同学们分享了学生时代的成长经历,四川话专八的冯奕逍用流利的方言向同学们传授高中的学习方法,收到了如潮的掌声。宁志军教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上科大先进的办学理念与国际化的办学方法,得了同学们的满堂喝彩

进入课堂的第一天,队员们便为彝族学生们高涨的学习热情所打动。历史课上,老师问题一出,讲台下的同学们即齐声报出答案。上科大同学坦言:许久没有见过这样澄澈的学习愿望与动力了!此起彼伏的应答声叩击着瓦尔山的青石,朗朗的读书声在不远处邛海的碧波里荡漾。

这是凉山州喜德瓦尔学校的教室一角,是高耸入云的瓦尔山如黛碧影下的一瞥。村里人说,这里“不与秦塞通人烟”,是贫穷与困厄的原生地。而在求学的当地孩子眼中,这里是活力与青春的处女地。

彝诗:年少的梦想

(采访者:刘琛民  李敏章  采访对象:阿地伍业)

大山里的同龄人,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看的呢?

我有一个哥哥在济南当过兵。

我看到有人做游戏,写程序很有意思的,我也想搞。

我没啥想法,就想以后多赚点钱,给家里日子过好一点。

当问到高中毕业以后想法的时候,彝族同学蜷着手乐呵呵地畅想着未来。

其中,文科班的阿地伍业腼腆地说:我想写诗。

诗歌,这充满着浪漫色彩的字眼,在众多回答里一跃而出:笃定、快乐、有力。

“你以后想写诗?”

阿地伍业扫去了腼腆,笑着面对着镜头说:“对,写诗,写彝族的诗,快乐的,美好的诗。”今年十八岁的阿地伍业来自这片红土地,他曾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原创诗歌,他的名字也因此为学校的师生所熟知。

“那你的父母支持你的选择吗?”

 “我父母亲都是地道的彝族人,他们知道的彝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比我多,也希望我能传承下去。我创作时还要请教他们……这里的双语教师太少了。以后,我想去西南民族大学读书。”

作为彝人之子,阿地伍业想要继承的不仅仅是语言的俳偶句法,不是旧时代知人论事的“尔比尔吉(谚语)”,而是那被“金黄色的太阳”照亮了的、潜流在“古铜色的皮肤”下面的,千古常新的彝魂。

支教:观测梦的角度

夜晚,满天星斗高悬山顶,少年们谈论的梦想熠熠生辉。支教组队员们给彝族同学们带来的课程恰如一架望远镜,用它观测梦的角度。

数学组的队员们在文科班用“汉诺塔”的实例解开了高考数学程序图的奥秘。15人的支教队伍打散成12组,消除了讲台和课桌之间的界限,和同学们一起边玩边体验数学的美妙。巴久小龙兴奋地说:“这个汉诺塔贼好玩!原来只要依循着固定的程序图,是真的可以完美解决各种形式的塔形的!”组合数学组的负责人徐天琪说:“解决一道高考选择题并不是学习和数学的目的,我们所想带给同学们的是数学背后蕴含的直观美感,以及它对于生活的深刻意义。”

高三理科班的同学们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从凉山州西昌一中回哺故乡的吉木多杰用自身的考学经历激励彝族同学们的信心。支教课的讲台上,他用一个个接地气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引子,阐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求学之旅。

“试卷上的题目是死的,可每个人的思考是活的;生活是与现实相关联的,可每个人的梦想是自由的。我想告诉他们,只要方法正确,梦是可以被‘观测’且实现的。”物理课的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几乎忘却了时间的存在,即便下课铃响,大家也久久不愿散去。

课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腼腆地说:“他(吉木多杰)的出现,让我知道我的梦想也有机会实现。”

7月31日21点,上课铃声如约响起,支教小组的队员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喜德瓦尔学校的彝族高三同学带来了两堂别开生面的支教课。

首先李建平为同学们简要介绍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而后他将“二进制”、“英特网”等复杂概念比喻为“灯管的状态”和“蜘蛛网”,令大家耳目一新。由Alpha Go到Alpha Zero是人工智能的进化,从有人驾驶到无人驾驶是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迁。李建平从触手可及的现实出发,将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前沿科技 一一细数、娓娓道来,收获了同学们的粲然笑脸和如潮掌声。

俞子逸用古印度数学游戏“汉诺塔”作为开篇课程。在他的指导下,同学们轻易解决了三个盘子和四个盘子的情况,随着盘子数目的增多,虽然在四分钟内没有人解出五个盘子该如何归位的谜题,但发现了规律的同学抢先答出了“最小的步数是前一个步数值乘以二再加一”。俞子逸在揭示汉诺塔问题的诀窍时,也向同学们引出了递归的概念,并用生动形象的流程图予以解释。 课后,有同学告诉队员们:“之前没有觉得数学有这么好玩,原来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同一时间在另一个班级里,车磊和毛钰炜同学正专心致志地分析电影拍摄手法、讲解短视频营销等。“电影是一门靠镜头说话的艺术。”车磊同学首先通过《长安十二时辰》的长镜头,形象直观地为大家讲解了远镜头、中镜头、近镜头、特写镜头等知识。很多同学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电影鉴赏方面的术语。

毛钰炜同学则从抖音短视频入手,以有趣的实例快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并进一步探讨短视频营销的特点,加以分析“短视频为什么容易让人欲罢不能”。她归纳出反差、重复、模仿等短视频特点,并陈以利弊,引导同学们在课余有效利用时间,少刷短视频。并转而利用这些短视频的特点,引导大家在写作中更好地使用相关技巧。

“那些值得你回忆、引发你深思、唤醒你畅想未来的一切事物,都会化作你笔端感人的、幽默的、发人深省的文字或镜头前的摄影。” 毛钰炜在上课时说道。

支教环节结束后,教育组的队员采访了两位理科班的女生。提及一类教育模式,出于政策和版权原因,彝文的教辅寥寥无几。与队员们的设想不同的是,对于大部分彝族同学来说,彝文是一门从初中才开始学习并且难度较大的科目。虽然彝族同学从小就用彝语交流,但是对于彝族文字的系统性学习,则是到了高中才开始,也就是说在高中之前,同学们都处于只会说、不会读写的阶段。两位同学提到:“初一、初二,学校上过一些彝文课,初三会偶尔教些彝文字母,在临毕业时才讲了几套彝文卷子,重视度比较低。从高二开始彝文的重视度才有所提高。”由于高考题目全为彝文,作答也要用彝文,彝文便成了他们成绩的生命线。在44名一类教育模式的学生中,有68%的人认为自己的彝语水平“能够基本满足一类教育对彝语水平的要求”,而仅有11%的人认为自己“能够完全满足一类教育模式对彝语水平的要求”。


虽然彝汉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出彝汉双语人才,政策方面也支持一类教育模式,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吸引了很多同学学习彝文。但在这样8000人左右的一类模式学生中,日后会继续从事彝文化相关工作的人其实很少。考虑到当今彝汉双语教育人才较少,急需培养出一定数量且高水平的彝文教师,依靠他们再进行大规模的彝文推广。对此情况,队员们给予了深入思考:是否可以通过精简人数或对口专业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和量。此外,鉴于目前政策仍集中在高中阶段、围绕着高考这一目标转,是否可以把扶持重点偏向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及毕业就业引导上,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更乐于接受彝文、认同彝族文化,未来更愿意从事相关的工作。对于全阶段的彝文学习来说,这样的政策支持或许可以贯穿一致、行之有效。

在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分队队员的每颗心灵都充满着复杂的感情。各个小组都为自己的课题倾注心血,希望这些努力一定会让凉山的同学们有所收获。

古老的大凉山犹如彝族神话中的支格阿龙,脚下有无数的束缚与折磨,四肢追赶的却是无尽的光明与希望。

  





 

带队老师:宁志军  郭守川

撰稿:刘琛民  李敏章

图片:吉木多杰  郑泽域  车 磊  王杏之

小组成员:

  冯奕逍  高韊贺  郭世勇  黄明齐

吉木多杰  贾 巍  李冠呈  李建平  李敏章

李睿潜  刘琛民  刘宇锋  倪郅杰  戚倨瑞

宋宇昊  孙震寰  王嘉晨  吴晨阳  乙立晖

 俞子逸  袁彬哲  郑泽域  郭守川  宁志军

 龚雨陶  黄 睿  毛钰炜  王杏之  徐天琪  车 磊  朱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