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上海科技大学成立五周年回顾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9-30浏览次数:28794

2013年9月30日,教育部批复同意上海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上科大)正式建立,到2018年9月30日,学校建校已满五年。回首五年的建设发展历程,上海科技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的领导下,坚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入推进,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一)科教融合,走过“十年磨一剑”的创办历程

虽然建校仅有5年,但上科大的筹建其实早已开始。早在2004年6月,上海市政府已酝酿联手中科院上海分院,建设一所全新的研究型高校,支撑浦东开发这一国家战略。

中科院与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学,旨在于张江高科技园区这片高科技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打造一个“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创新平台。张江虽已聚集了一批国家级科研设施和中外高新技术企业,但始终缺乏一所人才培养与园区人才需求相结合、学科布局与园区产业布局相呼应、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园区技术需求相匹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另一方面,中科院也一直在思考如何逾越科技与产业间的“死亡之谷”、将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是为什么院市双方在谋划共建一所研究型大学时,将其定位于高科技产业聚集、研究型大学缺位的张江高科技园区。

2005年8月,中科院上海分院提出建设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含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2006年4月,上海市同意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共建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包括一所综合性科研机构和一所大学)。同年,上海市划拨1500亩土地用于科技园建设;2008年12月,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包括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新技术基地和交叉前沿科学基地、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研发平台和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4个项目;2012年10月,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揭牌成立……在将近十年的酝酿、筹备、建设的坚实基础上,2013年9月30日,“十年磨一剑”的上海科技大学正式成立。

2016年4月,国务院发布《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明确指出上科大要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参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目前,学校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应物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光机所)等单位合作,牵头或参与建设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光源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述项目于2016年11月开工,正在进行设备研制和系统集成调试。

作为项目法人单位,学校与应物所和光机所共建,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优先布局的、国内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该项目已于2017年12月获批启动,2018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已成为发达国家争夺21世纪科技至高点的先进科研基础设施。装置建成后,上海将成为集聚同步辐射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和超强超短激光于同一区域、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光子科学研究高地。

经过五年建设,作为研究型大学,上科大与周边大科学装置的深度融合基本实现。学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指示,全力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二)布局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学科专业,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建校伊始,上科大的办学目标就确立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为此,学校建设了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学科专业: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物质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生命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信息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促进学科交叉。学校还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其中,物质学院开展能源、环境、材料领域的前沿科研并培养相关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生命学院、免疫化学研究所和iHuman研究所瞄准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生命科学领域;信息学院聚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据科学等领域;数学科学研究所致力于培养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领域的独创型人才。学校还设立创业与管理学院(简称“创管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简称“创艺学院”),创管学院致力于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艺学院着眼于推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以人文艺术涵养理工科学子。学校通过设立书院和通识教育中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文明传统熏陶。

同时,新建的上海科技大学还将进行全面、深入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己任。2012年4月,教育部发文同意上科大筹建,要求上科大“探索科技与教育的结合,探索培养创新人才,探索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年7月的会议同意将上海科技大学作为上海市创新型大学改革试点。

上科大把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努力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和教育规律的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在筹建期间,学校已制订《上海科技大学章程》,经过两个举办者和上海市委常委会确认通过;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立校务委员会,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成立教授委员会,发扬学术民主;在干部制度上,各级行政领导没有行政级别;在人事制度上,全面实行常任教授制(TenureSystem),保证教师队伍持续高水平;全方位考核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服务;教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在财务保障方面,学校实行“部门预算、核定收支、财政补助、统筹安排、加强监管”的综合预算管理,逐步推行全成本核算。在人才培养上,构建学院(专业能力)和书院(综合素质)协同培养的体系;实施“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科教融合上,发挥上海市、中科院两个举办者的优势,推动教育、科技、创新创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原创科学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国家级科研机构的融合,探索构建科技进步驱动产业发展的完整创新价值链。

经过五年建设,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基本成型,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构建学院+书院的协同培养体系,首届本科生、首届博士研究生、三届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各项改革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三)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校依据章程设立常任教授制(Tenure System),规划选聘500位常任教授和500位特聘教授。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院)所具有丰富研究生培养经验的优秀科学家及海外著名教授。

学校接轨世界大学的招聘流程和晋升机制,确保师资队伍的持续高水平。聘请国际学者组成教授聘任委员会,充分评估申请者的教学能力、学术能力和发展潜质。坚持“重品行、重育人、重学问、重能力、重公认”的原则,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科教融合的师资队伍,以高端人才的集聚带动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建立了国际化的常任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机制,全面考核教学、科研、服务:教授需经过国际同行对其学术水平进行评估,学校对其教学和服务工作进行评估,在学校常任教授资格评审委员会进行综合考量后,再给予其最终的考核结果。其中,教授担任书院导师和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必要条件。目前,已有两位常任教授经国际标准的评审流程,晋升为终身正教授。

截至2018年9月,学校已选聘486位教授(特聘教授293位、常任教授193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1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6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3位等。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已在校建立实验室,培养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在上海市高峰人才工程建设的支持下,首位入选人才的实验室已启动建设。

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国际化特点。常任教授平均年龄38岁,其中外籍常任教授32位,占常任教授总人数的17%。超过80%的常任教授具有五年以上的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学校提供高水平的实验室、充足的启动经费保障年轻教师顺利开展科研,提供教授公寓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也非常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给予充足的进修和交流机会。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学院合作开展BeSTEC助理教授培训项目,已有十余名助理教授在伯克利参与教学与研究,引进21门知名专业课程;从2017年开始,与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知名大学开展师资培训合作。年轻教师们发展顺利,已有31位助理教授通过了严格的中期考核。

(四)搭建学院-书院协同合作,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上科大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科学技术背景和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情,同时具有国际视野,成长为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

2014年,学校面向全国9省市招收了首届207名本科生,2015、2016、2017年分别招收了299、353、355名本科生,到2018年已逐步扩大至面向全国17省市招收了422名本科生。2013年学校招收了首届296名中科院联合培养研究生,2017年学校首次独立自主招收了459名研究生,2018年学校独立招收了560名研究生。截至2018年9月,学校共有在籍学生3221人,其中本科生1433人,硕士研究生1212人,博士研究生576人。

2017年5月19日,学校通过了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的本科专业授权评审,获得了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授权;经教育部同意,学校结合上海科创中心和上海市国家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自2017年起开展“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7个一级学科(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以硕博连读方式独立招收研究生。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上科大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构建了学院+书院的协同培养体系,学院侧重于专业能力培养,书院侧重于综合素质培养。学院和书院之间通过实行导师制紧密联系起来:学校常任教授和中科院特聘教授既是学院的教授,又是书院的导师;既要在学院“教书”,又要在书院“育人”。本科生导师制实践稳步推进,常任/特聘教授导师与本科生结成小组,定期见面指导;导师轮流入住宿舍楼一周,开设导师研讨课等。

上科大的本科生培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的原则,建立了由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构成的本科培养体系。已开设本科生课程366门,其中本研一体化课程74门。每名本科生,不论什么专业,必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以及“设计思维”“经济学导论”等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学校开设“中华文明通论”“世界文明通论”“科技文明通论”必修课及“文明经典导读”课程群,强化人文素质培养。学校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出发,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的要求出发,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着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改革框架及路线图上,构建上科大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把牢思政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新颖的教学方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深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实践相结合的理解,从而打造内涵丰富、贴近现实的思政教育体系。其中,配套建设了涵盖马克思主义原著等在内的经典导读课程群,打造上科大通识教育“读经典、读原著”的鲜明特色,为理工科学子的全面发展提供宽厚、坚实的基础。

上科大在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致力于开展各项创新实践活动。全体本科生在大一暑期开展“了解国情、体验艰苦、精准扶贫”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成果获得了团中央和上海市表彰。五年来,学校参与社会实践项目的学生人数近1200人,共组建了52个社会实践团队,带队指导教授48人。学校已在陕西延安、云南挖色、云南寻甸、贵州平塘、宁夏固原、辽宁鞍山、四川凉山、四川攀枝花、四川德阳、四川名山、四川石棉、江西丰城、安徽泾县、浙江宁波等建立了14个实践基地,开展教育发展、经济转型、城乡建设、国家战略、能源环境、文化传统、精准扶贫等十余个主题的实践活动。在大二暑期,全体本科生围绕6大产业链,前往多家企业和园区开展以“了解国家战略、体察行业趋势、探索个人发展”为主题的暑期产业实践活动。

科研无缝衔接已成为上科大本科培养的一大鲜明特色。为了把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学生培养结合起来,学校以“本科生导师制”为纽带,鼓励本科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导师实验室参与课题。目前,超过50%的本科生在学院/研究所实验室开展实质性科研;本科生在国际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6篇,申请专利4项,另有340余人次在国内外学科竞赛上斩获佳绩。如2017年,摘得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和最佳硬件单项奖;2018年5月,本科生组队参加2018 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首次入围即揽获亚军和ePrize计算挑战奖;2018年8月又在2018网易游戏高校MINI-GAME挑战赛中夺冠。

国际化无缝衔接是上科大本科培养的另一大特色。首先是国际化的师资: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95%以上都具有在海外名校的学习工作经历。其二是国际化的课程体系:70%以上的理工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都依据国际标准进行设计,采用英文教学,同步使用原版经典教材、英文作业及英文试卷等。

除了在校内推行国际化的本科教育,上科大还积极与国际一流大学开展合作,构建国际化的学习网络。目前,上科大已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南加州大学、帕多瓦大学在学生培养和教师培训方面开展合作,合作院校还在不断增加。通过这个国际合作网络,上科大给本科生提供包括暑期短期课程/科研项目和“3+1”国际交流项目(一学期或一学年)在内的、充足而高质量的国际学习交流机会。2014级本科生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参加了国际交流项目。

首届本科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令人振奋,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肯定。199名毕业生中,约38%选择赴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康奈尔大学、莱斯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深造,其中5人进入全球大学TOP10、15人进入TOP20、51人进入TOP100攻读研究生,约34%的毕业生选择在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其中11人被中科院、清华、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录取。约20%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工作单位包括通用电气、诺华、AMD、和辉光电、上海证券、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学校承担教育部批准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硕博连读的学术型博士培养为重点,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研究生专业课程聚焦学术前沿,70%以上采用部分或全英文教学。2017-2018学年开设课程189门次,包括公共课程59门次,专业课程130门次,课程质量得到广泛认可。实行严格的博士生资格考试,笔试加面试,分流淘汰。实行实验室轮转制,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强化学术诚信,严格执行全部实验记录审核归档等。

学校遵循“科研中成长”的规律,注重研究生培养与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结合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科学设施建设任务培养研究生,开设相关课程,提供先进的研究平台,鼓励研究生参与装置的研制。学校还开展基于导师科研合作的、博士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计划,鼓励资助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进行短期访学等。

研究生高水平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以第一作者、上海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已发表影响因子10以上的学术论文24篇。三届477名硕士毕业生人均发表期刊/会议论文或申请专利1.33篇(项);首届博士毕业生人均发表期刊/会议论文或申请专利4.34篇(项)。

2016、2017届硕士研究生就业升学率100%。截至2018年9月,2018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升学率96.7%,2018届博士毕业生就业升学率95.1%。就业单位包括百度、华为、联影、国家电网、和辉光电、AMD、强生、3M、阿里巴巴、默沙东投资、中芯国际、药明康德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企业。面向用人单位的毕业生社会评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上科大毕业生在理论功底、专业技能、学习领悟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国际化视野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为国际合作办学的初步尝试,创意与艺术学院自2015年起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独家合作,开展非学历课程专业培训,先后开设了电影编剧班、导演班和制片人班,共培养学员200多名。

(五)科研体系初具规模,前沿成果不断涌现

学校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优势,与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展国家级科研攻关项目,成果显著。如与中科院光机所合作共建的“超强激光光源联合实验室”,成功实现10拍瓦激光脉冲输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共建的“低碳能源联合实验室”,成功实现CO2加氢一步转化得到液体燃料,在低碳转化与利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经过五年发展,学校已经营造了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科研体系,鼓励青年教师勇于创新、突破前沿,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至2018年9月,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共发表上海科技大学署名学术论文2466篇,其中SCI、SSCI、EI收录2372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966篇。上海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共发表论文450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论文50篇,在《科学》、《自然》、《细胞》杂志上发表6篇重要成果。

这些科研成果已形成一系列有体系、高水平的连续突破。比如5篇高水平文章都聚焦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结构功能研究,这是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近年来,国际GPCR结构领域约1/3的研究成果出自同在张江的上科大和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已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GPCR研究高地。另一方面,这些成果大多来自年轻团队的自主研发,这表明上科大培养年轻人才的生态系统已初见成效。如今年在《科学》《自然》杂志发表重要科研成果的助理教授左智伟和徐菲,都是35岁左右的年轻教师。而且这些重大科研成果基本都是青年教师进校后取得的,是成色十足的“上科大造”。

建校伊始,学校就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通过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提供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等,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工作,与区域内及世界知名高科技企业在联合研发、联合培养学生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如成为OpenFog(雾计算)产学研联盟大中华区主任单位,与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及索尔维中国公司开展一系列科研项目合作等。今年2月,学校与和径医药就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达成了逾1.1亿美金的里程碑式战略合作协议。学校还积极推动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创业公司孵化,2016年孵化的叠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获近2亿元融资,其光场技术产品成功进入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截至2018年9月,学校专利申请共129件,其中PCT国际专利申请32件,已有15件PCT与企业签订专利许可协议。2017年6月,上科大入选全国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2017-2018年,学校组织由国际知名学者组成的国际评估委员会对iHuman研究所、免疫化学研究所成立五年来的发展,成功进行了国际评估。

学校通过高水平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管理和文献情报服务支持科研和教学。全面开通管理、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科研仪器共享等信息化系统;科技文献保障能力达到国内一流高校水平。

学校还构建了装备精良、功能齐全、管理先进的科学仪器平台以保障学校科研和教学任务。目前投入运行的大型仪器平台有34个,包括电镜、核磁、质谱、软纳米制备等,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可亲自操作这些国际一流的科研设备。


走过五年充满理想和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上科大迎来了硕果初成的时节:新校园从无到有,首届本科生、首届博士研究生、三届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前沿科研成果如潮涌现,良好的科研、教学生态系统逐渐形成,体制机制创新初见成效。

回首五年发展历程,上科大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离不开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使命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不忘初心,持续推进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和内涵式发展,继续为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上海科技大学校园航拍(2017年9月)

2013年9月30日,教育部批复同意上海科技大学正式建立

校园建设工地全景(2013年9月)

2014年9月30日,首届本科生开学典礼

2018年6月16日,上海科技大学首届本科生、2018届研究生毕业典礼

上海科技大学积极参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子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