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晚11点左右,鞍山社会实践小分队抵达目的地,入住当地高中宿舍。宿舍条件比较艰苦:没有空调风扇,甚至没有插座,其它条件与大学入学时的军训营地也有不小差距;床铺上没有安置被子,因为确实没有必要——燥热的天气让光着膀子的男生也汗流浃背。
第二天上午,我们在鞍山一中会议室开了次全体会议。指导老师江怀东邀请了自己曾经的学生、同样也是鞍山本地居民,为同学们介绍了鞍山本地的基本情况,包括交通、经济发展以及生活等各方面,还回答了同学们就课题提出的问题。其中,还为大家生动形象地讲解了鞍钢的地位和员工待遇:“在鞍山,介绍对象的时候,要是说男方是在鞍钢工作的,女方家里就会觉得比较踏实。因为鞍钢工作稳定,毕竟是国企。”
为了解鞍山社区建设,我们前往荣光社区走访调研。社区居委会孟书记为我们介绍了荣光社区居民的组成和生活状况以及社区建设的大致状况。随后,跟着孟书记前往社区活动中心,途经了仍在使用的鞍钢运输铁路线。
在社区活动中心,我们遇到了社区老年人自发组建的乐队。乐队长辈热情地为我们演唱了红色歌曲,并与我们就课题相关内容进行了交流。即将离开时,徐亦舒同学代表鞍山小分队为乐队前辈们献唱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悠扬的歌声得到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鞍钢展览馆是了解鞍钢历史的有效载体和丰富宝藏。从日本伪满洲政府建公司到沙俄掠夺,从国民党接手时的满目疮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辉煌,同学们了解了鞍钢发展的曲折历史,体会到了鞍钢对中国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感叹发展不易。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从鞍钢的劳动模范身上学习到了献身为国的精神。无论是孟泰老先生手拎大管钳,飞跑到高炉总水门旁准备随时用身体护卫,抱定与高炉共存亡的故事;还是被称为新时代雷锋的郭明义爱岗敬业、屡屡被评岗位标兵的经历。这些榜样的力量使得同学们深受触动,更坚定了我们“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决心。
鞍钢第二炼钢厂的体验让我们深感鞍钢员工的付出与不易。在这里,我们近距离观摩了高炉炼铁的过程,参观了1780轧机(即1.78米高)的生产线。我们全程忍受着50至60摄氏度的高温和漫天铁屑的工作环境,出厂时甚至感觉38度的高温凉爽如天堂。但令我们更加敬佩的是厂内的鞍钢员工,这种人体不适的环境是他们平日的工作环境,我们的美好生活不过是有一些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为了解铁矿相关情况,我们来到了大孤山矿场。同学们从山边远眺350米级别的矿坑,隔着铁屑组成的“雾气”,看见坑洼不平的盘坑小路。根据两位工作人员介绍,下矿的路极其狭窄且每绕一圈降低15米的高度;工人们驾驶、操作的车辆轮胎直径也有3米,工作难度和危险性无需赘言。
随后,我们还前往了鞍山博物馆,了解鞍山的历史文明。同学们感叹于鞍山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瓷器、漆器、玉石,以及鞍山人引以为傲的炼铁文化;同时也了解了鞍山市的秀丽风景,如曾为全真教圣地的千山,不愧其美名“识得关东千山秀,不看五岳也无悔”。之后在博物馆讲解员带领下,我们逐一走进鞍山文化的发展历史,为鞍山文明所深深吸引。
在前两天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聚居着鞍钢离退休职工的立山社区。在居委会主任帮助下,同学们与在树荫下纳凉的长辈们交谈,主要围绕离退休老人的待遇福利问题。
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是我们要调研的另一个方面。为此,我们走访了辽宁科技大学。校团委书记王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也跟大家分享了学生毕业去向、鞍钢近年来关于本科毕业生的招聘情况等方面问题。
鞍山三日,我们经历了百年一遇的高温,遇到了调研过程中的种种阻力,但所有这些都是对意志和能力的锤炼。正如钢铁一般,经过千锤百炼,我们才能真正完成自我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