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 初到井冈山,初识井冈貌
8月28号,我们一行人在熹微晨光中抵达了井冈山。一下火车,就被云雾缭绕的黛色山峰挤了满眼。淅沥沥的小雨洗去了来自上海的暑气,困意渐渐消失在阵阵凉风中。坐上大巴,不久就到了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基地的校园干净整洁,四人间的宿舍布置温馨周到,食堂宽敞明亮,吃的是富有红军时期特色的红米饭,穿梭基地的连廊间不时可以看到其它兄弟院校的伙伴们……这一切都让我们对随后学习、实践和生活充满了期待。
短暂的休整后,我们进行了开班仪式及题为《井冈山斗争及井冈山精神》的讲座。虽然旅途劳累,精彩的讲座还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讲座上,我们了解了井冈山成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过程以及它的后续发展,聆听了许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更体会到了井冈山艰苦奋斗的精神根本。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我们仍需居安思危,学习共产党先辈实事求是、敢创新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用在我们的学业及科研上,实现“报国、裕民”的理想。在下午的“三湾改编”情景教学中,我们了解了这次改变革命进程的军队改革,并亲身体验了民主选举产生班长、宣传委员等干部的过程。当年正是“支部建在连上”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建立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等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及革命的胜利。首日之行,受益颇丰。
第二天 祭英雄先烈,访朱毛旧居
清晨,我们冒雨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悼唁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先辈。前来吊唁的人很多,有散客,也有穿着红军服的学员,服装各异,而心情却是相同:沉重,悲伤,崇敬。在井冈山斗争的短短两年零四个月中,除去有名有姓的15744人外,更有上30000多名无名先烈长眠于此。祭献花圈后,我们在汉白玉无字碑前静静地聆听那些英雄故事,听他们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抛撒热血,听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毁家纾难。既已投身党的事业,粉身碎骨亦不怕,严刑拷打奈我何!献身于此的英烈永垂不朽!我看到,许多同学都在解说员的解说过程中红了眼眶……那么就让这份感动化为我们在自己的学习、事业中艰苦奋斗的动力吧,井冈山斗争虽已远,井冈山精神仍光辉。我们当继承先烈的品格与精神,珍惜眼前的和平与优异条件,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大井朱毛旧居,参观了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同志的住处及毛泽东当年读书看报的“读书石”。房屋虽都是复原物,却依稀可见当年景致。床板单薄、空间狭小、光线昏暗,当年朱毛两位领导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与士兵和群众同吃同住,没有半点优待,先辈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赢得了一场场“反围剿”的胜利,保存了大部分革命力量。同时,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同志还坚持读书看报,他的书箱一直伴随着他走南闯北;国民党的封锁下很难获得报纸,他就命令战士们在与国民党的战斗中抢夺报纸。正是靠着这些“抢”来的信息,他做出了一次次正确的决策。英雄已逝,然而看着这些旧址,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红军战士们在此间忙碌,吃着最难下咽的饭,谱写着最光辉的革命乐章。饮水思源,忆苦思甜,我们当牢记1927年的不易,创造21世纪的辉煌。
晚上,我们在当地居民的指导下,学习红军编草鞋。编草鞋是红军战士们的日常,当年红军就是穿着这样看似简陋的鞋子,行走在井冈山崎岖的道路上。草鞋编制不易,穿起来也并不舒适,冬天保暖也不能保证。这次活动让我们再次体会到了井冈山生活的艰苦与不易。在此向坚忍的红军战士致敬!
第三天 走挑梁小道,登黄洋哨口
天公美意,连日的阴雨今日遁形,在急行军开始之前放了晴。穿上红军服,扛上红军枪,背上弹药箱,一行人揣着激动期待的心情踏上了红军当年走过的小路。行军途中还有任务——找到7个地标(需5个人与路标合影)及5种中草药,一连人分成两个班进行比赛。前几日的阴雨让小路变得泥泞难行,我们一度怀疑这条路是不是荒废已久,但路上不时出现的牛粪却在告诉我们:这是村民放牧时的常经之路。我们一边赶路,一边注意路边的地标,还要辨识中草药并且拍照记录。虽事先分工明确,却仍然出了不少岔子。走在前面的同学只顾辨别方向且急着赶路,经常忽略了地标,后面的同学发现后只得把前面的人叫回来拍照,减缓了行军的速度。草药在我们的眼中也大同小异难以辨识,负责甄别草药的同学也不得不放慢脚步走在队伍后面。每班12个人的队伍拖得长长的,两个班的同学甚至经常混在一起,“敌我不分”。不过,最终我们还是顺利到达了终点,并完成了现场制作担架、抬“伤员”的任务。二班同学还正确找到了6个地标,并且第一个到达目的地,小胜一筹。虽然满脚泥巴,一身臭汗,同学们脸上的笑意却是真真切切。整个过程虽困难重重,却也欢声笑语不断,遇到麻烦齐上阵,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短短的七里路,彰显的是我们上科大学子的合作、探索精神。沿途风景也值得一提,流水潺潺,牛羊悠闲,鸡犬相闻,蝴蝶翩翩,正是一派农家好风光。
午饭时,同学们自己下厨,大展厨技,农户也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食材,一顿饭吃得不亦乐乎。趁着午饭,我们也开展了调查,初步了解当地的教育及经济发展状况。这里地处深山,虽风景别致,但人烟稀少,不过六七百人,如今留在当地的也大约只有三百人左右,经济的落后不言而喻。这里的发展令人忧心,这也将是我们后续调查的重点。
离开农户家中,我们来到了地势险要的黄洋界哨口。这里曾发生了著名的战役:黄洋界保卫战。听着带队老师的讲解,我们被红军及当地群众的机智勇敢所深深地折服。站在炮台旁边,似乎还能听到炮声轰鸣;望着陡峭的山峰,似乎还能看到在这里冲锋陷阵的战士们及奋战在后方的人民群众;站在山顶,便能领略到将领们“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风采。我们在纪念碑前瞻仰致敬,带走那份热血与无畏。
第四天 访红军医院,学革命家风
今天我们早早便到了小井红军医院。这所医院是在原红军医院被敌军烧毁后,战士们捐出自己微薄的零用钱,筹资建造起来的木质楼。这里条件艰苦,缺医少药,伤员又多,医护人员只好上山采草药,用竹子制作担架等医疗器具,在战争频频的状态下从死亡线上抢回了一条又一条的生命。“师长献盐”的感人故事更是体现了红军战士大公无私、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高尚品格。如今这些苦难已经远去,现在再提艰苦奋斗也不是让大家去过红米饭南瓜汤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而是应当在万物蓬勃发展的今天注意到经济发展的差距,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为祖国的事业尽心尽力。
医院附近有座小井红军烈士之墓,这里埋葬着一百三十多位被敌军残忍杀害的烈士的忠骨。我们在墓碑前三鞠躬,并聆听了陈毅安和其妻子李志强的感人故事。这些都是为了信仰而牺牲的英雄,他们眼中,信仰比生命更宝贵。信仰是投身自己坚持的事业,信念是对信仰的执念,无论荆棘满路只顾风雨兼程义无反顾。这是先烈们用生命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当重之又重,铭记终生。
绕行墓碑一周之时,耳边是流水潺潺之声,眼中是巍峨苍山,青葱树木。先烈们,请安心长眠,看这大好河山,青山松柏不负你。
下午,我们在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接受“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后代讲家风”的互动教学,来做报告的是两位“红二代”的老人:刘型之女刘松柏女士与梁金生烈士之子梁汉平夫妻俩。刘型参加过秋收起义和黄洋界保卫战,曾任红四军党代表、师政委、军团秘书长、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梁金生曾在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工作,自学中医并成才,创办延安光华制药厂,在医药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后在越南战争中牺牲。两位老人讲述了发生在父辈及自己身上的传奇故事和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良好的家风培养出两位老人宽和善良、勤俭节约、乐于奉献、坚忍不拔的品格。
这点点滴滴的光辉在讲述与聆听中一代代传递着,这高尚伟大的精神在一辈辈的人们心中扎根、发芽、成长。我们必须在感动之后认真践行这些珍贵品质,铭记这些光辉故事,决不能让老红军的故事渐行渐远,埋没于历史之中。
今天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这里陈列着许许多多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革命斗争留下的旧物,默默讲述着那段血与泪的壮烈历史。我们随着讲解员的讲解,回顾了井冈山斗争的前情后果。系统的解说就像是一次时空旅行,一段段影像、一块块浮雕,还有锈迹斑斑的长枪、锋利精巧的竹钉等珍贵文物,带我们穿越时空,在我们眼前回放那段历史,诉说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这次博物馆之旅,是对这些天来我们学习了解井冈山历史的一次梳理和总结。零散的历史故事在这里化点为线,我们走过四个主要展区,也是走过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段历史与日月同在,将永存于我们心中。
下午题为《毛泽东调研的思想方法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讲座为这次井冈山之行的基地授课部分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丁仁祥教授为我们详细讲述了毛泽东三个时期的调研内容及特点,并对我们大学生如何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提出了要求和建议。毛泽东的社会调研主要分为三个时期:读书时期的游学社会调查,探索性调查研究和经济状况和农民运动调查。无论哪个时期,他都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眼睛向下;认真做好准备、开好调查会,做好典型调查、直接调查并且注重分析综合。这些富有价值的调查为毛泽东推行有效改革并最终实现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湾改编”就是毛泽东调查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丁教授强调,社会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无字之书,了解社会是改造社会的前提,而调查研究是了解社会的方法。因此我们大学生若要做成对国家有益的大事,深入社会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就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这次讲座针对性很强,对我们上科大学子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六天 深入井冈山,细看井冈貌
今天是自主安排活动的第一天,虽然没有基地老师的带领,我们依旧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在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下,我们与井冈山中学的校长取得了联系,并给了我们入校调查和开展讲座的机会。一大早,我们一行人怀着紧张而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去学校的山路。学校不大,没有专门的操场,只有几个木质的简陋破旧的乒乓球台孤零零地呆在教学楼前。虽不是满目荒凉,和城市里的学校相比,丛生的杂草、坑洼的路面还是令人心酸。学生不多,一个年级只有两个班,一个班也不过四十个学生。虽然来之前已经做了充足准备,开始讲课前还是有些心慌。幸运的是,学校老师很支持我们,孩子们也非常专注,虽然有时候羞涩不敢回答问题,却没有预想中的不屑一顾、调皮捣蛋的情况发生。暖场过后,我们向他们讲述了自己中考、高考的经历,分享了些备考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希望唤起他们努力读书的欲望。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同学开展调查,向老师了解了这里的生源、师源情况以及学生未来去向等信息。井冈山中学的孩子情况各异,但总体来说学校的发展前景不佳,学生成绩也不是特别理想。这些现实正是我们这批大学生应该留意的,虽然不能立刻解决这些问题,但至少应对这些情况心中有数。走出简易的校门,心却不可离开。若说祝福这些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十分的真情里,七分期待三分叹息。
下午,我们又分小组进行对井冈山房地产业、旅游业等行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天公虽不作美,热情却不减分毫。纵车途颠簸、屡次碰壁,我们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获取了不少信息。这些信息让我们对井冈山的现状又有了深入的了解,它们将在最后的报告中得以呈现。
第七天 观阅兵仪式,拜大国雄风
9月3日是全国人民期待已久的日子。上午10点钟,万众瞩目之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在天安门广场拉开了帷幕。我们一行人在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报告厅内集体观看了这次盛会。最令人感动的场景,就是抗战老兵乘车经过主席台前,热泪盈眶地向群众挥手致意。时光在他们脸上留下深深的痕迹,眼角的皱纹里刻着战火的伤痛,如今再穿军装,再行军礼,虽形容枯槁,雄风犹在。逝去的战友呵,你看到了吗,这太平盛世,我替你看了……最震撼人心的场景,就是三军仪仗队和英模部队踏着整齐的步伐,目光坚定地从主席台前经过。近百人的方队从各个角度看过去都整齐无比、毫无破绽。一样的步伐、一样的姿态、一样的眼神,这惊人的默契里是战士们汗透的衣衫和磨破的皮靴。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和毅力换回了世人的惊叹与敬仰,他们以骄傲的姿态书写了一个大国的雄姿,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最令人骄傲的场景,就是先进的武器装备排列整齐地缓缓经过天安门,飞机轰鸣声由远及近震耳欲聋。曾经我们用小米步枪打退了敌人,如今科技进步技术腾飞,武器装备也在向着信息化发展,便是有的国家虎视眈眈又有何惧!先进的武装力量是国家安全的坚实后盾,这亦是我们自豪的资本。
观礼后,我校党办张志伟主任立即召集同学们在教育基地开展座谈会。这次阅兵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阅兵的各个环节及习主席宣布裁军30万的决定完美地诠释了这个主题。对于我们大学生,在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应当牢记我们的使命。既已看到科技于国家的重要性,自当刻苦钻研、潜心研究,不辜负青春韶光,亦不辜负祖国的殷殷期盼;志存高远、心怀天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阅兵过后,有一条微博被转发百万次。内容很简单,一张周恩来总理1949年阅兵时的照片,一句“这盛世,如你所愿”,瞬间戳中无数人心中的柔软角落,原来我们不曾忘记,只是一直不忍提起。如今国泰民安,祖国再也不会任人欺凌;吾辈必当勤勉,持书仗剑耀中华。请无数为新中国抛颅洒血、殚精竭虑的先辈们,安心。
第八天 告别井冈山,造访南昌城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就到了我们井冈山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天。初到时的惴惴不安,在这一周的磨砺中逐渐发酵、升华,酿成了如今心中的念念不舍。平时并不放在心上的早餐,现在大家也格外珍重,架起摄像机将其记录下来。早晨七点半,与接我们时一样,基地再次派车将我们送回了火车站。由于车次安排的原因,离开井冈山后我们需在南昌换车,这也使我们有幸获得了领略南昌风貌的机会。与井冈山相比南昌显得更为繁荣,但红色的气息却并没有在城市的浮华和快节奏中被蚀去。在八一广场上,世界似与外界相隔断。人们在此纷纷放慢了脚步,压低了声音。城市的躁动无法侵入这片圣地,此处的一切,只有庄严与敬重。伫立着的南昌起义纪念碑默默地向往来的游客、路人诉说着那段峥嵘的历史,广播里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歌颂着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的风骨,喷泉下架起的彩虹更是为现今来之不易的美好添了几分色彩。
下午五点四十五分,开往上海的高铁开始检票……上车前的回眸,映入眼帘的不止是江西的夕阳,更是染满了这片土地的鲜红。至此,上科大赴井冈山社会实践活动正式画上了句号。然而,我们相信在江西大地上、在祖国大地上流淌着的这点点滴滴的光辉、这高尚伟大的精神永远不会画上句号。
(物质学院 杜君薇 信息学院 李嘉年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