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校大一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云南小分队来到了先辈曾经浴血抗战过的滇西,感受不朽的抗战精神,同时考察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云南古村镇文化。
8月1日清晨,我们一行21人启程前往云南。经过一天一夜的火车,我们在8月2日清晨到达昆明。稍作休整之后,我们来到了大理古镇去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风雨,大理古镇除了在外观上还保留了古代的建筑风格,内部已经完全被现代商业所侵蚀,不再有想象中的味道。漫步在古镇中,随处可见的不是悠闲自在的居民,而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嘈杂的叫卖声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最具有代表性的皇城,也因为不符合商业化开发的要求而被拆除推平,不再有当年的风光,甚至已经无法在古镇中找到一丝它曾经存在过的痕迹。经过参观古镇,我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疑问,是不是大部分的村落都已经被过度开发成了这种样子?
8月3日清晨,我们循着滇缅公路绵延崎岖的山道向松山进发。进入广袤的山区之后,不再有水泥公路可走,载有我们一行人的大巴在坑洼泥泞的泥路上颠簸前行。因为前一天山中突降暴雨,沿路每过百米便有不同程度的塌方,泥石夹带着草木倾崖而下,车不得不以极慢的速度蜿蜒前行。
龙陵松山,位于滇西缅北,怒江西岸。这里曾是中国抗日远征军与日军生死抗争九十五日的战场。在海拔两千余米的松山山巅,如今已看不到当日的血海与白骨,也因上山之路极其崎岖而鲜有人至,甚至教科书中,也少有笔墨提到松山战役。但这里,确是当日滇西万余军民为国镇守西南边疆的要塞。松山战役的胜利,拉开了我国大反攻的序幕,也扫清了滇缅公路运输物资的障碍。久居城市,那些纵横便利的运输网、屹立挺拔的建筑群,于我们而言似乎是天经地义。然而走过了滇缅公路,我们明白了这一切的来之不易,看到了前人引路开路的痛苦挣扎,修桥护桥的呕心沥血。
历经数小时极为颠簸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松山战役遗址,入口处是抗战烈士公墓,祭拜之后,我们百感交集地踏入了这片昔日尽染鲜血的土地。满山遍野的丛林飞虫,已然将当时的惨烈掩埋,只有一路见到的四通八达的战壕和弹坑,静静地诉说当年战斗的激烈。当来到山顶,看到日军的两座堡垒的遗址,更能直观地感受攻顶战斗的艰难。为了攻下这一座山头,牺牲了多少我国将士。参观完毕之后,大家的内心只有一个念头,愿烈士安息,愿和平永驻。
8月4日上午,我们又来到了腾冲县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大厅内1000多顶钢制头盔无不让我们对中国远征军肃然起敬。纪念馆的陈列再现了敌军的残忍,中国军人的顽强,老百姓的合作,国际友军的协助。正如纪念馆馆长杨素红所说:“就像是时间的‘脚印’,那段历史上的人和事从未离我们远去。”我们牢记历史,是为了更有力地迈向未来,我们不能在那段黑暗的历史中保护家园,却能在新的时代捍卫它。
之后,我们进入了国殇墓园。国殇墓园坐落在一座小山上,庄严而肃穆,这里埋葬着那些为了抗击日寇侵略而献身的军人们。何谓国殇?就是为国战死者,这也是少有的一个抗战时期国军牺牲将士墓地,允许悬挂民国的青天白日旗。一块块小墓碑下埋葬着烈士的英魂,继续镇守着这一片美丽的土地。
暂别松山,继续我们的文化探索。中午,带着我们心中的问题,一行人来到了银杏村。腾冲银杏村以每年11月的银杏景观而闻名,显然8月不是观赏银杏的好时节,但这并没有影响到队员们入村调查的热情。由于村落毗邻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村民们往往就地取材,因此走进村落便可发现该处房屋的外墙材质与别处不同,多用火山岩砌成,其表面带有为数较多的气孔。渐渐行至村落深处,眼前视野豁然开朗,乡间小路两旁种着大片的玉米地,小路的尽头是连绵的青山,环绕着整个村落。虽未放晴,但这样多云的天气更为宜人,看着袅袅炊烟缓缓升起再到隐入天际,云卷云舒,四下一片寂静,似乎只剩天地、村庄和我们。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草和泥土的香味,引人向往这种与大自然融合的生活。这样的景色着实可以洗尽铅华,令人彻底放空、心无旁骛。
其实很值得庆幸的是银杏村并没有被过度开发,商业化的气息并不浓重,整个村落还是保留着那种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村民们多以经营农家乐来增加收入,农家乐的数量虽较多,但是并不显得嘈杂,也没有破坏那种宁静祥和的生活气氛。几位本科生深入村民住家,采访询问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状况。有村民表示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支持经营农家乐,目前只能维持小卖部的经营,收入问题依然较为严峻。
下午,我们到了腾冲县和顺乡。和顺位于腾冲城西3千米,古名阳温暾村,因有河顺古镇流过,改为“河顺”,后为“和顺”,意为“士和民顺”。全乡有1300多户,6000多人,历史文化悠久,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我省著名的侨乡。和顺古镇有着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精粹的村落风貌、民居建筑、民间艺术、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生活习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自然环境优美、集“山水、侨乡、边镇”特色为一身的历史文化名镇。而和顺古镇也是一个被过度开发的村镇,镇图书馆已经有名无实,完全沦为了游客参观的景点,而不是供当地居民使用的文化场所。古镇中的居民也被商业开发逼得背井离乡,在山上另外开辟了一片住所,他们原来的居住地已经被改建成了商铺、旅社和餐馆。
探寻完腾冲,经过8月5日一天的车程之后,我们来到了丽江束河古镇入住。8月6日上午,我们又来到丽江大研古镇。在这里我们又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重商业气息,酒吧、餐饮、喧闹的夜生活。所谓文化,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被油烟笼罩的老建筑,店里出售的少数民族纪念品,还有街口老阿妈买的松花糕,稀薄得几乎无处找寻。
下午来到雪山脚下的白沙乡玉湖村,在鲁雄刚副校长的带领下,一路沿途探访,学习了当地房子的建筑样式与材料,在洛克故居了解了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对于探索云南植物资源、传播纳西族文化所做的贡献。我们还参观了紧邻的玉湖完小,这所小学的建筑获得了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奖评委会创新大奖,以及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金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座山论”,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要性。显然,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银杏村、玉湖村的绿水青山以及原始生态还没有被完全破坏,而村民们也还没有得到金山银山,生活水平堪忧。丽江古镇及和顺村的过度开发,似乎又与自身的文化特质背道而驰。如何能够使古村镇的发展跳过“破坏生态搞发展”和“发展后治理环境”的这两个阶段,直接进入到习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最高境界,是需要深思并迫切解决的问题。
8月7日,我们回到了昆明,来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参观西南联大遗址。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7年8月长沙临大建立,到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保存了中国的优秀科研学术力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为中国以乃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的美誉。在其中,我们瞻仰了伟人们的墓冢,参观了当时学生们上课的教室,阅读了校长的题字以及功名碑。而在博物馆中,我们体会到了当时办学的不易,和师生们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也要刻苦学习,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8月8日,我们返回上海,云南小分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信息学院张佳涵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