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包括固原市原州区(原固原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和中卫市海原县6县,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所谓“生态移民”,主要是指将居住在水源奇缺、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出来重新安置,帮助他们提高生产生活水平,走上减贫、脱贫甚至致富的道路,同时通过“退耕还林”等措施恢复迁出地的生态环境。西海固地区生态移民工程到底如何操作?社会经济效果如何?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和挑战?8月2日上午9:38分,我们小分队7名本科生在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的带领下踏上了开往宁夏固原的K360次列车,试图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来开始寻找答案。
天有不测风云,8月2日晚西安市境内突降暴雨,导致车行前方的陇海线窑村-灞桥段发生泥石流事故,使得我们所乘坐的列车严重晚点,在历经将近40个小时之后,我们终于在8月3日晚23:48到达了抬头就可以看到满天繁星的固原火车站,受到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合作单位——宁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宁师)的老师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8月4日上午,我们来到宁师新校园,参加了上科大—宁师暑期社会实践座谈会。与会的有宁师副校长、党委委员吴孝,团委副书记李振聪,办公室主任李长,我校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固原市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办移民科副科长李翔鹰,以及两校参加本次联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首先,吴校长对我校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到来表达了热烈欢迎,并且请两校同学分别进行了自我介绍。随后,印校长说明我校开展暑期实践的理念目标,并表达了与优秀实践基地开展长期合作的愿望。两位校长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的情况,李书记介绍了宁师学生社团工作开展的情况。李科长介绍了生态移民的历史背景,“十二五”期间总体进展,以及“十三五”规划的设想,并回答了我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会议结束后,我们根据上午从座谈会中获得的信息,与宁师的同学共同讨论,对第二天实地调查的行程细节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8月5日,在印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前往隆德县沙塘镇清泉生态移民新村进行实地调查。我们在中午到达隆德县城,与当地移民办党主任共进午餐,通过交流了解了隆德县生态移民的总体情况。在到达清泉村后,村委会周支书向我们介绍了基本情况。清泉生态移民新村目前共有220户村民,主要是从北边山上搬迁下来的,其中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一的男青年外出务工,而妇女大多在附近的药材种植区务工。清泉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6700元,每户分到四分地的住房,且用水和用电得到保障,还分到一个暖棚用于种植经济作物。此外,全村计划建设大型牲畜养殖场,以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当时村委会正在进行移民山上土地的确权工作,我们在办公室看到了土地确权第二轮公示图,每位村民的姓名和土地面积都详细地标注在高分辨率卫星地图的相应地块上。
情况介绍结束后,周支书带着我们上山去察看部分居民的迁出地,沿途我们第一次认识了胡麻,知道了土豆在地面上的植株长什么样子。途中,一位村民看到周支书,就停下来向他商量加入村里牲畜养殖场问题,通过先前了解的情况和宁师同学的热心“翻译”,我们基本上听懂了他们谈话的内容。之后我们到达了基本上已被废弃的二组原村落,见到了那些无人居住的院落、长满杂草的篮球场和旁边已经坍塌的小卖部,由此可以想见这个村子昔日的生活景象。不过,在一处院落后面,我们见到了牛棚中仍然在养着的牛、晒场上堆积的新麦垛子以及完好的节流蓄灌窑,显示此处仍在被村民使用。
回到山下的移民新村之后,我们分成三组,每组都包括两校的同学,对村中居民进行了随机调查。一问才知道,所谓“生态移民新村”其实有好几类情况,不少村民是在早先“危房重建项目”实施期间搬下来的,并没有享受到生态移民工程的好政策,花了十几万元修建新家;还有村民是从镇上拆迁过来的。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居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其中道路交通、社区医保、孩子上学以及外出劳务等方面提升地较为突出。当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新村的垃圾清运和处理还没有一个妥善的方案,村北山脚下垃圾成堆、臭气熏人;许多村民的房子已经被推平(我们没有去那个组),他们仍然要经常上山种地,农忙时缺乏避雨和储存空间,十分不便。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前面见到的那头牛的主人——一位老婆婆。她告诉我们,现在大部分时间只有她一个人住在这里,她的儿子在当地小学当教师住在学校里,儿媳带着孙子在外地打工,老伴仍然住在山上看管他们家的土地和牛,只有吃饭的时候才会下山。在走访过程中,不时有村民热情地请我们进屋谈话,还给我们切西瓜。我们在感受村民的朴实热情的同时,也向一些有小孩的村民分发文具和糖果表示谢意。
8月6日,再次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山路,我们两校同学又来到了隆德县城一个叫做“红崖社区”的劳务移民迁入地。所谓劳务移民,是指从贫困山区迁入到城市楼房,远离土地和旧居,主要依靠打工谋生的移民。我们首先听了当地居委会李会计和张主任对红崖社区的介绍:红崖社区目前共有735户人,其中218户人家有残疾人,104户有六口人以上,32户是回民。该社区常年在家的主要是老、弱、病、残。居民们在迁出地的耕地和住房仍然归他们所有,部分耕地采取了“药林间作”的方式来增加移民收入。大多数居民的户口已经转为城镇户口。每户交纳12800元的费用,在社区单元楼里分到54㎡的房间。当地通过招商引资建有假花厂和服装厂,但只有小部分人在该工业园区内打工,大部分人仍然靠在附近打零工或者出远门打工来获得收入。幼儿园、小学、初高中都在小区两公里以内。政府计划建设移民一条街,以进一步解决移民就业问题。
午饭过后,我们两校同学再次分为三组,进入居民家中进行随机采访。我们从采访的红崖社区居民口中得知:政府补贴每户2年的暖气费(1000元/年),60岁以上的老人有85元/月的养老金,在附近花厂和服装厂就业的收入大约为800元到1500元。此外,孩子就近读书十分方便,而且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收任何费用,还承担孩子的一日三餐,大大地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相比于在迁出地的生活,村民在红崖社区的生活是整体上有所改善的。但还是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和困难。首先是对于人口较多的家庭来说,54㎡住房面积太小,而且他们无法象清泉村村民那样,通过在宅基地扩建住房自行解决问题。虽然政府承诺对于每户6口人以上的家庭可以在7月获得廉租房以解决住房拥挤的问题,但是到我们前往时还是没有任何消息。虽然政府并没有收回移民在老家的耕地,但是由于距离遥远无法回去耕种、耕地品质差难以包租等等原因导致了土地闲置,“林药间作”的实际效果也并不好。而且就维持生活状况而言,花厂和服装厂的工资还是太低,难以维持全家的基本生活。在采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儿子媳妇闹离婚扔下孩子不回家,入不敷出靠消耗以前积蓄度日、认为移民是件坏事的老爷爷,在建筑工地打工、被水泥构件砸伤腿、拄着拐杖从床上起来接受采访的妇女,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在家带孩子、开朗乐观的妈妈,真切地体验着移民家庭的坚韧与脆弱、奋斗与困境。
8月7日,我们两校同学前往位于固原市原州区的和润社区。当地扶贫办的马主任向我们介绍了社区的基本情况:黄铎堡和润移民新村于2013年开工建设并于同年建成,建设住房580套,配套建有村级活动场所、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和社区商业房、233栋日光温棚、347栋圈棚,稳定入住来自炭山、寨科等地的移民580户2539人,其中回民占76.8%,是一个以回民为主的移民社区。每户分有一亩地,劳务输出占收入50%以上。
随后,我们分为三组,对村民进行随机采访,得知:社区内回汉民族相处融洽。村里组织村民集体去青海采枸杞可以获得3000 – 6000元/月的收入,停在村中广场上的大巴车就是要开去青海的。村民原来的耕地实行“退耕还林”,村民得到了一定补贴。此外,村民还可以通过每户分配的种植棚和牲口棚获得收入。但是问题也不少:例如,村民们的房子建筑质量不一,A区那几户领导视察必去的“样板房”并不能代表整个社区。村里的公办幼儿园的学费要1000元/学期,而较远一点的私立幼儿园虽然便宜(500元/学期)但服务质量欠佳。建清真寺的费用是通过摊派来筹集(人均400元),至今大殿尚未建成。54㎡的房子不够住,需要自新扩建。村民开社区商店的收入只够维持基本生活。在和润村附近缺少工业园区,移民缺乏稳定、收入合适的打工去处。在和润社区我们有机会采访了大量的回族移民,他们的淳朴、热情和善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月8日,我们两校同学一块在宁师团委办公室对前三天的采访进行初步总结。我们仔细梳理每一天的采访笔记、录音、录像、照片,分析了清泉村、红崖社区、和润社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为联合调研报告的写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8月9日,我们两校同学一起前往位于固原市泾源县的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领略了小南川的秀丽山水,体验了凉殿峡谷底小径徒步穿越的艰险,感叹“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8月10日,我们两校同学在前天初步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炼了联合调研报告的分析和结论部分,分享了录音、录像等原始数据,并确定了报告写作分工方案。
8月11日凌晨4点,我们与一起相处了8天的宁师老师和同学依依惜别,踏上了归程。在8月3日抵达的时候,我们对于生态移民的认识只停留在新闻报道、学术论文层面。而在我们离开时,我们已经实地调查了三个移民迁入地的基本情况,真切地了解到“看起来很美”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会遇到多少具体困难,对移民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冲击,较为深入地理解了西海固地区生态移民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许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走出象牙塔,走出大上海,走入美丽而贫瘠的西海固,走入移民社区的农家院、单元楼,探访他们的原住地,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的回汉移民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人生境遇,感受他们对生活的期待,倾听他们对政府的诉求,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我校“了解国情,体验艰苦”的社会实践理念。
(信息学院大一本科生陈师孟、徐盈绿)
8月3日深夜抵达固原
宁师副校长吴孝介绍学校情况
我校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介绍学校情况
移民科副科长李翔鹰介绍固原生态移民总体情况
我校队员与李科长讨论
我校队员与宁师队员讨论8月5日实地调查方案细节
清泉村周支书介绍生态移民新村情况
周支书介绍移民山上土地确权工作情况
土地确权第二轮公示图
周支书讲述村里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周支书讲解土豆种植情况
村民和周支书商量加入村里牲畜养殖场问题
周支书带领察看居民迁走后杂草丛生的老房子
仍然养着牛的牛棚
两校队员访谈新村村民
两校队员访谈新村村民
两校队员访谈新村村民
两校队员访谈新村村民
印校长、村委会部分成员、两校队员合影
两校队员向红崖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情况
两校队员采访社区居民
两校队员采访社区居民
两校队员采访社区居民
两校队员向扶贫办马主任了解和润社区情况
两校队员采访社区居民
两校队员采访社区居民
两校队员采访社区居民
两校队员总结调研成果
两校队员在六盘山小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