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对志愿者教育扶贫工作的激情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我们16位上科大大一本科生选择了贵州惠水作为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地。经过一整天的长途跋涉,我们于8月1日夜晚抵达驻地——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开始了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次日清早,我们参观了盛华学院,一所由企业家、慈善家王雪红夫妇捐资创立的非营利公益性大学。值得一提的是,王雪红女士是上科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虽然已有耳闻,但大家还是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短短6年时间,盛华学院从一个闭塞落后的山沟和仅有的4位教师,成长为一个占地150余亩、拥有22个专业和3200余师生的现代化高校!学校以“诚信、爱心、高尚”为校训,坚持授人以渔的理念,造福了贵州广大的寒门学子和残障人士。
如此改变,慈善家的馈赠固然重要,但更可贵的是那些扶贫支教的志愿者。如何召唤更多的志愿者加入盛华便是我们此行的主要任务。制定好以“爱能改变”为主题,以海报和微信为传播方式的方案后,大家分成小队,开始了身边感人故事的挖掘。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采访了盛华学院的各种志愿者,包括豪情依旧的元老教师、热血澎湃的青年教师、身残志坚的残障学生、举家到来的虔诚外教,等等。一个个正能量的故事让我们感到爱心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也坚定了我们要把爱传播的信念。
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叫杨小梅的女学生。我们乘车走了两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又徒步走了将近40分钟的泥泞小路,才最终到了小梅的家。移步入屋,之间一位骨瘦如柴的老奶奶正在打扫着那堆起了厚厚灰尘的柜子,她就是小梅的奶奶。询问得知,这个村子是杨家村,居民都是布依族,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耕田自足,保留着布依族的传统习俗,而小梅则是他们村里少有的大学生。小梅身世坎坷,幼年遭遇家庭变故,全靠爷爷奶奶种田来供她上学,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梅一边帮助爷爷奶奶分担家务,一边努力读书,考上了盛华学院后,学校免去了她的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帮助她一心一意地追求她传承民族文化的梦想。面对女孩家徒四壁的生活境况,我们一贯的嘻嘻哈哈化为了沉默。但是,小梅的眼睛依然明亮。她说,是盛华改变了她的命运,她对人生充满了希望。那我们呢?有着如此充裕的物质条件,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呢?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将发掘的动人故事陆续做成了海报,更加详细的内容还将上传新近开通的微信公号。愿我们的绵薄之力,能感召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教育扶贫的队伍,因为我们相信,爱能改变。
体验贵州当地的民族文化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从8月4日起,我们每天向苗族和布依族学生学习蜡染工艺。所谓蜡染,是指用蜂蜜与石蜡混合而成的液体再白布上勾勒出吉祥得图案,再浸入由天然植物混合成的蓝色染料而做出带有花纹的的布的工艺。由于想要的图案被蜜蜡封上,所以未涂腊的部分是会被染料染成蓝色,而涂腊的部分则是保持白色。历时三天,当地的少数民族少女与我们一对一教学,我们学会了鱼纹、蝶纹、龙纹的画法,发挥我们在Design Thinking课中学到的知识,将民族文化元素与我们自己的创意结合,每人都做出了一幅属于自己的蜡染作品。 当我们把作品从碧蓝的染液中拿出,晾晒在明媚的阳光下时,同学们都开心的笑了。
时间过得很快,从最开始对这里无论是对饭菜还是对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到10天后的依依不舍,我们终于发现,在为“爱能改变”努力的同时,我们也有了改变,变得更成熟、更有爱心。
这次社会实践我们见识到了中国西南竟有如此不发达的城镇村庄,这里的孩子们也许从来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精彩。这里需要更多的志愿者,来帮助他们走出深山,去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反观我们,生活在中国改革创新前沿的上海,一切资源似乎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我们要牢记实践活动中看到、感受到的真实中国,珍惜现在优越的教育、生活资源,“立志,成才,报国,裕民”,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