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雅教育  博雅讲座
“产业之光”系列讲座: 工业革命的本质和未来社会的巨变
发布时间:2019-10-12        浏览次数:292


2019109日,教学中心304教室洋溢满了上科大学子高涨的学习热情。从座位到台阶,前排到后门,大家都激动地等待这场关于产业发展历史的讲座。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的董洁林老师,在18:30准点向学子们拉开《工业革命的本质和未来社会的巨变》的帷幕,从历史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与企业创新的角度,讲述了科技发展的全程与趋势。

掌声中,董洁林老师以“我们为什么创新?”作开篇提语,借此她向我们阐述了决定创新的内外因素,在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类创新的直接驱动力来自:人类欲望与社会需求。”借着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后,董洁林老师发觉人类科技发展的趋势经历了三大变革,成就了三个时代的分流。而本次讲座的主题工业革命,便是决定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第三大变革,也是一个以效率利用为主导需求的革命。

那么,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什么?

董洁林老师向我们提出的这个主问题,是对工业革命的深入求索,也是借科技革命本质探究未来科技发展的命脉。在董洁林老师看来,工业革命分为能源转换、机器崛起、材料涌现和便宜革命。从古罗马到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一场草木能源向化石能源的转化。从而,在能量的演化过程中,机器随其崛起。而一个国家的基石,却是在材料领域的。青铜映射着一个小型王国的成败,而铁器则是帝国攻坚与成长的利器。由此,在英美工业巨头的高速发展时期,大量材料的涌现与发掘,奠定了其工业革命的最前沿力量。倘若说前三点是工业革命的起因,那么便宜革命便是工业革命的过程与结果。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对工人的广泛需求,这破坏了第一产业自给自足的常态,也导致手工业社会的高价向工业社会的低价的转化。工业商品与运输水平的标准化,自动化,规模化,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从而提高了工人的薪资,稳固了产业之间的失衡。

因此,工业革命促成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分流。它是一场由效率需求决定的能源转换,也是一场材料与机械的繁荣之景,生活与技术的进化之景。工业革命的规模化将人类百万年间的发明广泛普及,又在同时创造了更多的新物品。从GDP的飞跃式上升便可看到,工业革命对社会的经济繁荣,区域实力的影响之大。随之,人口规模、生活质量也因此提高,人口分布、物流方式也因此而变。

工业革命完成的分流,最终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化。那么一个问题便不谋而生,为什么中国未启动工业革命?董洁林老师在此通过同样水磨的技术,对比西方与中国的需求差异。从创新的源动力而言,是我国当时自然经济的富足使我们对效率的需求并不高。由成就角度而观,对比西方在科学上的探索与在效率上的追求,温饱的富裕与交流娱乐类的昌盛才是我国传统文明的主要成就。思想多元,数学传统同样是中西之间的差异。由此,我国在明清时期便未有科技革命的前沿需求,也便因此在大分流时迫势而沦。

即便工业革命导致经济差异,如今我国也正是步入繁荣的信息时代。如今我们所面临的的,并非是对过往的恋想,而是未来社会的巨变。一如董洁林老师所言,“像我们这种学科工作者,我们更关注的是科技如何驱动社会发展,又如何决定一个社会的命脉。”探索未来中的回顾过往,是向过去汲取经验,从本质入手预测未来,把握未来。

那么我们的未来又会是如何?对此,董洁林老师却一反大流的乐观,将红皇后假说应用于当下我们的时代。“信息蓬勃发展时代下的我们像是处于一个拼命奔跑但仍处于原地的世界。”因为企业在拼命奔跑、转型升级,只为留一席之地。但是人均中位收入却不再增加。而原因则是源于六个陷阱。第一,是自动化的陷阱。产业的转型升级释放出工人的劳动力进入市场服务业。但事实上,收益的却只有小部分的精英工程师,而转业的大部分劳动力工资是下降的。其二,则是重大创新的缺乏,无法达到技术的进步,甚至进化。更明显的一点是,如今我们从服务业到技术层面,都面临着零合取代的现象。不论是将各类技术集为一体的手机对技术的冲击,还是电商对传统线下店的影响,都应证着经济增量机会变少。这类的存量替换对现代发展的影响是重大又消极的。其四,则是在美国更为严重的产销合一模式。不计入GDP的存在,拖住了社会发展的步速。加之另外人群有限的时间上限,全球化浪潮的负面影响,都将我们拉入一个颠覆性的事实,“人类社会会更清闲,但并不会更富有。”

或许往后,我们将面临更悬殊的贫富差距,更虚拟化的行为交际,更碎片化的人生。家庭的形式式微,意识形态的“联盟”加强。我们将来到一场远方与近处的矛盾局,一个逐渐贫穷起来的时代,GDP只有当下60%的时代。我们如今处于工业革命的尾声,又将步入一个新的悲观的浪潮。在此,我们何去何从?这需要从本质探寻中得到启示,为那可能的负面事件做好准备,从悲观的角度迎去向阳的事实——完成一场新的能源转换,从化石能源转换为可再生能源。

老师给出了她的提议,她的解决方法。这是一场不可逆转的转变,而当下的主流思路,例如“改造和构建新能源体系以适应目前人类分布与工业体系”等等,只能达到将当下时代转入技术世界的演化。在她看来,我们需要新的电力系统,需要移动能源的创新,需要可控的核聚变发电。同时,在我们即将面临的可再生能源的时代,我们需要抱着对城市能源需求的最坏需求,迎接最艰难的挑战,开发新材料与蓝色能源,开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最后,董洁林老师向我们道着对这个时代的祝贺,也为我们揭开一个不可避免的未来挑战。“未来一百年有太多漏洞需要弥补,有很多漏洞可以补足的,但不可能是全部。当下,我们已经几近于人类繁荣的顶点。”这场讲座,是对未来发展的预计,也给我们的居安思危的教诲。即便如今我们享受着经济的富裕,科技的发达,我们仍同今后延续与传承的命脉相连。

愿新技术的研发目标始终负在科大学子的心上,对明日,对未来。





撰稿:丁诗悦

摄影:张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