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导师咖啡——从做学生到做科研
新一期的导师咖啡如约而至,这一次邀请的嘉宾是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副院长刘志教授,他分享的主题是从做学生到做科研,与我们谈一谈科研人才的成长历程。
一开始,刘教授分享了一张漫画,讲述了做学生和做科研的区别,即做学生是在重复学习已有的知识,但做科研是在突破人类知识的边界。刘老师告诫我们,做一个好学生不等于做一个好的科研人员,并且为我们提出了几点做好科研的建议:首先是在前期要做好积累,只有做好了积累才能少走弯路,快速到达人类知识的边界。其次是不能迷信权威,要有自己的判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刘老师也提到,上科大的通识教育给我们宽口径,厚基础的平台,让上科大的学生在能在科研的路上走的更远。
接下来,刘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幽默地讲述了他对于国内外科研差异的理解。在国外,科研人员作报告和答辩时往往要讲述各种数据和细节,但在国内,需要用定性的描述让外行也能够听懂,并且习惯于用第三方的评价来证明自己研究的价值。虽然目前国内科研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是刘老师也相信,国内的环境正在向越来越公正和科学的方向发展。
最后,刘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三条提高效率的建议,首先是要“做聪明人”,找准值得研究和感兴趣的方向,但研究方向也不能过多过杂,可以现在一个方向上做出贡献,再兼顾别的方向;二是“脸皮要厚”,做科研要勇敢,经得起批评,并且学会从批评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三是“要有尚武精神”,也就是要有坚韧的毅力,要能持续高效地钻研。并且,刘老师平时酷爱打篮球,是教工队伍中的主力,他建议大学生要多运动,在体育运动中磨练这种“尚武精神”。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很活跃地问了不少有意思的问题,其中一位学生比较关心大龄科研人才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刘教授先分享自己的经历,再提到了国内的情况因为种种计划与制度的原因确实对科研人才的年龄有一定的限制,国外则没有这个问题。刘教授鼓励我们提早规划好人生,为未来的种种选择多做一些了解与准备。
期待下一次与导师相聚,畅谈人生。
撰稿人:钱江潮 李家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