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雅教育  博雅讲座
“文明之光”系列讲座:考古不挖帝王陵
发布时间:2018-03-19        浏览次数:156

3月7日晚,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高蒙河教授莅临我校,讲述帝陵被盗历史,解读陵墓考古问题,介绍古墓发掘流程,评析古墓保护得失,为我校同学揭开了考古的神秘面纱。

讲座开始,高教授用网友的调侃“考古工作是每天去上坟”引出话题,向大家讲述真实的考古工作:考古不仅是挖坟墓,发掘的对象既有墓葬,又有遗址。

教授简要地讲解了“墓葬”、“坟墓”等几个基本概念,坟墓由两个部分组成,地下部分为墓穴,地上部分是坟堆,专业术语叫“封土”,帝王由于社会地位和等级高,墓葬比平民规模大,叫做陵墓,地上部分为“宝顶”,地下部分为“地宫”。陵墓通常还开辟陵园,有守陵人。考古发掘是为了保护文物,多与盗贼猖獗有关。厚葬是盗墓兴起和防盗墓措施发展的根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大夫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等级和社会地位,丧葬过程中争豪斗富,尽珍宝而倾的厚葬之风大行其道。盗墓自古便是职业,大部分盗墓是以搜求珍宝为目标,发展至今,盗墓工具已从最初的探铲,、扎杆到更发达高端的金属探测仪、定向爆破技术等。考古界有“十墓九空”的说法,很多汉墓在未进行真正的考古发掘前,就已惨遭盗墓者下手了。

提到国家的政策法规,高教授说“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寝”是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一个基本方针,着重强调“不主动”三个字,其实无论是帝王陵还是平民墓,原则上都不主动挖,保护是放在第一位的。教授分别从国家政治伦理、考古工作伦理、社会家庭伦理和传统文化伦理四个方面向大家解释了不挖帝王陵的原因,又以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秦始皇陵为例,提出了多个问题:“多长时间能挖完秦陵?发掘与保护技术能力足够吗?挖掉封土使秦陵地面景观消失怎么办?……”引发了同学们对考古发掘更深的思考。但另一方面,再完善的理念和政策都有遇到极端情况的时候,如果陵墓被盗或者在基建中偶然出土了,就要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主动性考古发掘”也曾有过,民国时期发掘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墓,是围绕寻找甲骨文以及商代首都等学术目的开展的考古工作,但那时关于发掘帝王坟墓还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

讲座过程中高教授不但向大家普及了一些关于考古的冷门知识,还穿插着许多他在考古工作中的趣事。提问环节,有同学问道:“作为一个专家,您认为考古专业的意义是什么?”高教授答:“一方面,文物作为我们应该保护的对象,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证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另一方面,考古还能用出土的实物复原历史,证明历史的真实性。”的确,我们对盗墓、考古、探险等充满了猎奇之心,但更应该尊重历史,了解中华文明的每一步脚印,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经验,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