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院的天空  我的书院  书院动态
如今仍遥远的理想乡——暑期社会实践固原小分队纪实
发布时间:2017-07-20        浏览次数:1248

【7月15日,启程】

多年以后,人们还会想起微微晃动的昏暗车厢中,散落着的欢声笑语。

7月15日早晨9:23,目的地宁夏固原,我们坐上了K360次列车,正式启程。列车上遇到的宁夏高中生有着显著的西北人特征,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使他们的皮肤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小麦色,间或出现的红晕更显生机;干旱和风沙造就了他们高挺的鼻梁和深深的眼眶,即使在发呆时也散发出奇异的魅力。

杨贵霞、惠君俊、黄佳是旅途中认识的来自宁夏的伙伴,三位的见闻极大丰富了这难以打发的二十八小时。固原和中卫的风土人情在他们的故事里,带着烈阳与风沙扑面而来,别有一番风味。每次谈到与我们所了解不同之处,尤其水资源是否匮乏这一问题,三人就会坚定地用自身经历,将我们原先的猜想推翻。每次火车经过田野,这群大城市来的、五谷不分的家伙就会为玉米还是烟叶、土豆还是大豆争执一番,然后在两个高中生的三言两语中分出输赢。

星光下的群山,默默前行的火车,慵懒的车厢,不时流淌出的欢笑声和富有韵味的婉转方言,时光就这样悄然流逝,直到固原车站的依依惜别,社会实践也就此拉开帷幕,未来一个星期会发生的故事,都将成为记忆中的浓墨一笔。


【7月16日,宁夏师范学院】

火车上与宁夏学生的相识让我们了解了风土人情。一下火车,确实真切感受到清爽的风、温润的土和我校与宁师三年之约的真情。时间紧凑,走在路上没来得及措辞感慨,围于饭桌前没来得及捧腹回味,便收拾旅途的疲惫,与老师齐聚于报告厅,聆听环保局专家的发言。

环保局的专家逐字讲述着宁夏天然又极易破碎的美丽。我们团队的调研方向为环境与能源。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必须承认,我们是了解片面、主观的外行。作为实践准备,各小组通过网络上的数据自主学习,在火车上准备问题,试图从专业人士的口中了解这重重高山、潺潺流水的意义。

在专家发言中,无时不表露着宁夏固原的优美环境受益于政府扶持、政策实施,神情中洋溢着骄傲与乐观。有趣的是,小组在针对课题提问的环节中,专家的一句“水土流失不存在”引来了整个会场的笑声——一个试图研究“水土流失”相关问题的小组也因可操作性不得不更换课题。这次座谈会使各个小组根据专家的讲述,重新分析打量了前期课题设计的可行性。一切安顿完毕后,装好整理的笔记,期望在将来的实地调研中寻找答案。


【7月17日-7月18日,隆德县】

团队成员大多是第一次来到西北,无意揣测来意,与其说充满向往,不如说被西北的神秘感折服,希望一探究竟。

7月17日,早晨8:30,经四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隆德县温堡乡吴沟村,生态移民迁入地。何为生态移民?因自然条件严酷、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化、贫困,为解决生存问题、脱贫致富、改善生态,而使原住民异地搬迁,以缓和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改变当地贫困人口生存环境状况的政策。生态移民作为我们的主话题,来到此地,不仅是为对生态移民来到此地,不仅是为对生态移民有更真实、详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针对生态移民引申出的话题,如创管课上所讲,制定假设、设计采访,从居民口中得到第一手资料。

村里的房子安置整齐,样式统一,房顶上设置了太阳能电池板,有明显的政府扶持痕迹。微胖的村书记向我们介绍着村子的基本情况,一旁黝黑皮肤的村长时不时点头,以一口浓重的乡音应和着。村里的房屋由政府斥资建成,住户由各处山里的原住民组成。问及村中大小事务,书记挺着肚子,笑着对话题一一解答。言谈中,我们了解到了他对村中大小事务的负责,对生态移民政策的称赞。此外,村长还安排了村民带领我们参观当地生活,宁师的学姐们则担起了翻译工作,成为满足我们好奇心的桥梁。

常言村里民风淳朴,此言不假。面对陌生人的到来,村民们热情地欢迎我们,毫无戒备。倒是有几个放暑假从学校归来的小朋友,怯生生地不敢上前。生态移民为吴沟村村民们带来了方便,家家户户普及了太阳能、热水器。一位村民大叔即使不懂其经济效益,却也像模像样地比划着,嘴里念叨道“有,有!什么都有!”

然而久居于高生活质量的城市,我们对村民的生活质量仍存在着担心,其仍在使用,亦或是不得不使用的煤炭能源与我们想象中的“环保”背道而驰,其垃圾掩埋点更是出乎我们的想象。踏上一片土地,老大爷拄着铲子,无言地望着我们。问及垃圾处理,老大爷拄了拄地,我们脚下被土堆埋着的便是吴沟村两年的生活垃圾。

我们很诧异,往下望去,土堆已呈小山高,横截面上的视角令人触目惊心。我们很疑惑,如果以这种处理方式,再过几年又该怎么办?交通不便,垃圾车进不来,这些垃圾又如何送走?带队的马老师是宁夏本地人,即便他解释吴沟村已是发展很好的生态移民迁入区,垃圾掩埋已是吴沟村能达到的最好方式。坦白地讲,我们仍忧心忡忡。

7月18日,早晨7:30,目标隆德县菜川村。吴沟村之行,我们脚踩水泥地、行走于房屋之间,此次行程地点则被群山环绕,全方位地贴近大自然。与吴沟村的光景大为不同,由砖瓦搭起的简单房屋较为凌乱,居民分布也较为稀疏。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地方,含有临时迁入居民的生态移民迁出区。

依旧是一个皮肤黝黑、笑嘻嘻的村长,依旧是一个微胖、挺着肚子的村书记。从表面上即可轻易看出,菜川村的条件较为艰苦。山路居多,交通不便;日照不足,作物受限;收入仅凭养老金,粮食仅供自给自足;温度较低,烧煤少说一吨半;经济不好,电供暖气用不了。若说吴沟村没有想象中的“穷苦人家”,菜川村的居民则是典型中的典型。清洁能源,无甚了解;环保精神,一无所知。“我在这里半年,从没见过煤气罐。村里问题很多,单身汉,孤寡老人,都是令我们头疼的问题。”书记对于村中的大小问题,毫无顾忌地向我们吐露。在我们看来,这种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精神生活确实从何谈起?

离去时,村长微笑着向我们招手,居民们的淳朴不论在何处都未曾变过。这份笑容和记忆中的一份很相似,像吴沟村的书记、村长,像我们在菜川村采访的那位村民,即便生活艰苦,笑容却未曾消失,还不忘在谈笑间,向鸡圈中掷一把米。

可以明显感觉到,笑不是装出来的,这反映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久居于城市的我们不认为这样的生活质量能够幸福,但他们却看上去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这难道是他们的理想生活吗?如果换我,我会这样认为吗?

即便实践活动刚刚开始,我们已觉得意义非凡。他们与我们过着完全不同的人生,没有高科技、没有电脑、没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在自给自足、隔绝城市的环境下,是否有希望更好生活的理想?

我们的调研方向是环境、能源,心里却有“如何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的欲望。无奈能力有限,我们自知无法建立桃花源一般的理想之乡。距达成这不切实际愿望的路途仍很遥远。希望实践活动能顺利完成的同时,我们能通过短短一周的时间,在最终展示的成果中针对话题,表达出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理想。愿大美宁夏,能够有机会成为那如今仍遥远的理想乡。


7月18日,下午4:00,隆德县实践结束。我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副校长鲁雄刚老师来到固原,看望实践的同学们。我们再次围坐于宁夏师范学院的会议室。

上科大创办期间,江校长曾来西部考察。他感叹,只有亲身感受西部完全不同的民间特色,才能了解国情,了解祖国。因此,我们实践小队背上行囊,齐聚于此。座谈会上,鲁校长对宁夏师范学院三年来的友好合作表示感谢,同学们也很珍惜在实践过程中与宁师的学长们建立的深厚友谊。

鲁校长的到来给予我们很大的激励,在明天的实践中,鲁校长也将随行,与我们共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敬请期待。


我们出发啦

在村民家访谈

访谈交流

同学们在作访谈

同学们在作访谈

座谈会现场

马贵军老师在发言

两校友谊见证




指导老师:马贵军、李晓明

队长:沈思远

摄影:李晨喆、厉思珵、张之皓

撰稿:姚进、李林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