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雅教育  博雅讲座
“信仰的力量”系列讲座:美国对华负面看法如何产生,我们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17-06-01        浏览次数:638

5月24日,和着初夏傍晚的暖风,书院“信仰的力量”系列讲座如期举行——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新闻学院的吴旭教授给我校同学带来了以“美国对华负面看法如何产生,我们如何应对”为题的精彩讲座。

吴旭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传奇的人生经历,特别提到了自己在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外籍学生国际关系课程时,带领学生来到了中国参观学习,发现“是否来华”是这些美国学生对中国看法的决定性因素。吴教授接着提起了去年的美国大选,在美国媒体大肆宣扬“希拉里必胜”的时候,他早就看出了特朗普掐准了美国命脉,俨然已经把大选变成了一场自己的脱口秀,并做出了“特朗普必胜”的预测。

在场的同学逐渐回想起去年11月对于美国大选结果的迫切关心与热情讨论的场景,吴教授也藉此把听众的热情推向高潮,紧接着提到了美国大众阶层和精英阶层对中国的不同观念:普通民众更保守,更倾向于以传统的意识形态价值和“冷战思维”来评价中国政府和执政党,对华认识水准相对滞后,对中国的评价更负面。而美国精英阶层对于中国的看法,则显得更实际,更理智,更变通。外交决策者依赖美国“精英版中国观”来确定对华政策;而政治领导人却由“大众版中国观”的美国普通民众选举产生。所以,两种版本“中国观”的冲突矛盾,客观上决定了中美关系波折动荡的现实。吴教授由此建议,中国大众既没必要对美国精英人士对于中国的“溢美之词”过于激动,也没必要对于美国普通大众的“反华反共言论”而过分沮丧。

吴教授又继续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美国民意的五大核心要素:军事/地缘政治,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竞争态势,社会文化因素和宗教信仰因素。

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吴教授认为美国人对“美式民主”有过度自信,同时拥有着传教士情结;在经济竞争态势上,美国民众深受工资多年未变、通货膨胀之苦,并有把中国作为“假想敌”、“替罪羊”的集体心理取向;在社会文化因素方面,语言、文字、肤色、外形、饮食、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美国民众的文化排斥意识与排华思想;在宗教信仰因素上,美国仍然是一个以宗教立国的国家,对中国大多数无神论者抱有非公正的态度;在军事与地缘政治上,更是把中国列为首屈一指的假想敌。

在同学们的强烈要求下,吴教授又谈起了“特朗普逆袭”,认为这是一场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反建制”、“反华盛顿两党运作模式及其潜规则”、“反政治正确”的不流血的政变,并解释了美国总统的职能与权力受到制约的现实。

提问环节中,吴教授回答了同学关于中美人才培养差异的问题:美国拥有着自由的氛围,鼓励个性的发挥,容易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虽然中国在体量上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越美国,但在创新意识与落实上仍需付出较大努力;在回答美国经济发展放缓与“美国衰败论”时他明确指出美国的“动能”可能在近期略显不足,但“势能”仍不容小觑。

回顾整场讲座,吴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引人入胜,详细地剖析了美国对华的负面看法,引发同学们的深思;并抓住同学们对于美国大选的兴趣,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于特朗普总统当选与未来政途的独到见解,激起了一阵阵的讨论。此次讲座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背景和本质,并深刻认识到中国崛起的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撰稿/李振扬

摄影/施鑫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