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雅教育  博雅讲座
“文明之光”系列讲座:书画人生——通识教育、经典读研与生命实践
发布时间:2017-05-12        浏览次数:541

当代快节奏生活下,“修生养性”一词逐渐成为人们开始习惯挂在口中的用词和追求,也有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书画艺术甚至短期隐居作为修身之法。那么,如何从艺术中汲取能量,平复心情?来自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柯小刚教授,5月9日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书画人生”的讲座。

一进教室,就见柯教授穿着素衣外褂,伏在地上专心持着毛笔题字。主长哲学的他还兼修中医、书画,并对中国书法有独到理解和实践,平日里隐居无锡山中,种菜养花、读书静坐,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现代人很难有机会体验到的了。有趣的是,整场讲座PPT上的文字和墨画多为其本人作品,大家不仅为其艺术水平惊叹,更好像被带入清逸生活。而谈到修身,柯教授所提倡的是借助书画的形式作为自我修身的实际方式,而非书画本身的造诣锻炼。与想象中归隐山野、与世隔绝的形象不同,柯教授不时说些流行词、英文,并表达对现代科技的独到观点,还借助微信公众号记录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反思,令人眼前一亮。

柯教授从“如何洗心”而起,提出在科学的观察中,人与现象分割,而艺术的观察则不同于我们理工科学生平时熟悉的数量化、对象性的方式,而是与物象的对话交流,将人的感受与物的状态融为一体。此时,对物的观察将不再是为了将它转化为经济成果,而是为了修养自身,在听鸟鸣、看花开的过程中与天地万物交朋友。柯教授的话为现场同学带来了一袭清流——作为未来的科技储备人才,我们不应总用实验室的状态去对待生活,而应时不时以无用休闲的态度,让生活变得饶有兴趣、生机勃勃,让生命充满活力,此时再投入科研或产业时思路会更敏捷。若我们习惯把万事万物当作材料和工具,这种在哲学上称为对象化的宰制型的暴君习惯,将妨碍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存活。柯教授劝诫道,科学技术工作不只是记录数据、推演结果,而应与艺术的创造、哲学的思想是一个层次的人类工作,他神情严肃地说:“如果人把自己当作工具,那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科学精神堕落的时代,人类却还自以为科学昌明。”随后,柯教授又借《庄子》“听之以气”提出“听气”的概念,即在静坐冥想中体悟散焦的专注,在书画与碑帖的大块留白中观察气韵美感。

讲座最后,柯教授更是席地而坐,在挥毫书写中与同学探讨书法美学和人生体验。与其说是讲座,全场更像是面向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洗涤课。他打趣道,爱因斯坦拉与小提琴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我们要是牺牲了喝茶、听音乐、与人交往的时间,再优秀的技术人才也不过是“恨”因斯坦。如其所言,人生犹如章草,一章一草,每一笔都带着小爆破,节奏感单纯并不复杂,但整体却需要长跑式的坚持精神。而对于科学工作,更需要我们带着活生生的灵魂与生命的投入,科学应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而非只是“有用”而已。








撰稿/徐昊

摄影/莫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