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雅教育  博雅讲座
“文明之光”系列讲座第三十讲——人文批评思维与中美大学教育
发布时间:2016-12-29        浏览次数:984

12月28日,美国塔夫茨大学现当代文学钟雪萍教授受邀来到我校为学生们带来“文明之光”系列讲座《人文批评思维与中美大学教育》。  

久居国外的钟教授给我们讲了两个现象作为引子:美国教授对中国学生评价普遍是死记硬背缺乏critical thinking,这已经成为刻板印象;而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对我们的了解,例如西方古典音乐和美国通俗文化。这说明了什么?中国其实是开放的?充满好奇心的?还是崇洋媚外的?钟教授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

引出话题后,钟教授抛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人文学科?她推荐同学们聆听清华大学汪晖教授的最新报告,报告中说明了人文学科发展的四点特征。在此基础上,钟教授补充了几点:中国传统“经史哲不分家”,是跨学科的概念,而今大学专业划分太细,学科之间存在壁垒;人文学科以自由主义为主导,与资本主义起步、发展、壮大成全球格局密切相关,如今人文学科面对的困境是不仅要与科学博弈,更是与金融资本主义掌控下理念导向和资金控制有关。正是这种掌控引发了反弹,开始强调“批判性思维”。

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上过我校《应用创新》课程的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反思,是否定,是存疑……批判性思维注重形式逻辑上的训练,强调归纳演绎、理性认识,之后Kerry Walters加入合作能力、创造力、人生观、道德意识等多方面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强调。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产生出对保守文化、消费文化等具有一定批评和反思的个体。钟教授通过举例向同学们阐明批判性思维,通过对《简爱》的解读表达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对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主义的质疑,对美国课堂教学采用莎士比亚《奥赛罗》表达多元文化对单一文化的质疑。

讲座最后的落脚点在中国大学教育上,怎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学生注重积累、储备基础知识,老师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拥有自身立场。

讲座结束后不少同学结合中华文明通论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向钟教授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等问题。钟教授一一作了回答。





供稿/沈丽雅    摄影/胡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