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雅教育  博雅讲座
“艺术之光”第十四讲——二十世纪爱情文学
发布时间:2016-11-24        浏览次数:319

11月23日晚,小雪冬风至,在教学中心的103教室里,“艺术之光”系列讲座第十四讲的主讲人、文汇报和明报月刊专栏作者罗萌老师与同学们谈起“爱情”——二十世纪爱情文学。

罗萌老师首先提出了“爱情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爱情有它自己的时代语境,也有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的可能,谈及现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爱情更是离不开革命,如王小波的《革命时期的爱情》。这让在座的对爱情文学理解水平不一的同学们耳目一新。而后罗老师提到了爱情中的一个敏感话题——金钱,并引用大家熟知的鲁迅小说《伤逝》来解释两者的关系。小说《伤逝》对应的时代背景是知识青年提倡自由恋爱、青年人走出家庭,讲述了一对男女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子君离开原生家庭后涓生又丢掉了自己的工作,子君整日应付在柴米油盐中,后来爱情不再,涓生感叹子君变了,而子君回到原生家庭后自杀(文本推断)。罗老师联系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一次演讲《娜拉出走后》和胡适的话剧作品《终身大事》,谈及当时社会、文学界不断鼓吹女性出走,却没有考虑出走后的结果;“娜拉”们做好了出走的准备,社会又有没有做好接受“娜拉”的准备。为当时中国的女性解放与独立的困难性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女性在经济权上的缺失,而经济独立又是人格独立、价值独立的一个前提。这些都为解读《伤逝》提供了一个入口。物质是可以具有抒情性的,不一定是矛盾或者是庸俗化的表现,依靠经济逻辑写爱情,特别是城市文学中,也是在写实上的突破。

罗萌老师又向大家介绍了一本小众爱情小说,《海上花列传》。这是一本晚清狭邪小说,被评为“晚清写实主义精神的最高成就”。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在众多狭邪小说里《海上花列传》是第一次实写妓家,叙事与小说主角身份、职业、性格相契,并且这些因素又在叙事逻辑里起到真正的作用。罗老师提出的沈小红、王莲生等人物,如果联系张爱玲的说法,即是“不彻底的人”,而这在一种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反而是一种写实,爱情也总是攀附在社会的话语之中。

最后,罗萌老师介绍了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这篇小说是台湾当代中文文学作家白先勇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台北一个同性恋群落的欢乐与悲伤。为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罗老师简单介绍了象征主义,着重介绍了《孽子》里的有关情节并为同学们解读了白先勇先生是如何在激烈的爱情里写亲子关系、写社会变动,又从社会语境反馈到爱情。

经过今晚的讲座,同学们都对现当代中国的爱情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如有同学问到爱情里的矛盾与跨越阶级的反叛,罗老师以大家熟知的偶像剧和网络言情中最常出现的霸道总裁剧情入手回答了这个问题;还有同学问到“耽美元素”,罗老师将其看作一种强势的流行文化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于同学们甚至每个人来说,爱情也许都是不陌生的话题,无人不曾向往、无人不曾谈论,同样爱情也是文学里永恒的、经典的主题之一。而站在文学的角度上,爱情也许脱离了你侬我侬的小格局,进入了时代的语境,时代也赋予爱情文学其意义。






撰稿/郑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