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院新闻
那些在麻省理工交流的日子
发布时间:2016-11-09        浏览次数:2711

(一)

不知不觉间来麻省已两月有余,第一轮期中考也已全部结束,两个月来有收获也有不足,值此空闲加以反思。

得益于两年来在上科大受到的颇觉美式风格的教育以及去年夏天游学芝加哥的经历,虽然是初来乍到麻省理,但却没有感受到什么culture shock。要非说立刻感受到了什么不同,那就是学校的规模:习惯了在上科大校园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悉面孔,来到麻省理工的无尽长廊,抬头看到的永远是新鲜的面孔。校园内天天都会有新鲜的学生活动、学术会议,社团也得益于麻省理工更高的国际化程度、更加丰富的学科、更多的学生数量而比上科大的精彩。

虽然上课时常常会因为听不懂教授语速超快而且带有文化背景的笑话而只能在美国学生哄堂大笑时自己和其它来交流的同学面面相觑,但总体来说我还是非常享受这两个月来的学习生活。在这里只要你自己主动,总会有事可做。健身房、游泳馆、室内篮球场、室内足球场、更衣淋浴室集成在一栋建筑内,对全体学生开放到晚上十一点,而且提供篮球、毛巾等等。他们的女子曲棍球队排球队、男子棒球队一改我对麻省理工学生都是nerd的刻板印象。图书馆内打印、扫描、借书服务都很方便,虽然这边的教材贵,但是只要图书馆里有这本教材而且没别人借自己就可以用一学期。整个校园范围内wifi全覆盖,而且图书馆内尤为高速(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多个图书馆各有自己的主题与特色,像我最爱去的Hayden有数个大落地窗,窗外就是草坪与查尔斯河。下午河上常有人赛艇或是修习帆船课程,做题累了抬头望望窗外,松鼠在草坪上卖萌,河边跑者与车辆川流不息,查尔斯河上十几面船帆飘扬,十分惬意。并且Hayden还有一小块区域24小时开放,适合刷夜。校园内随处可见黑板,并且都有粉笔和笔擦在旁边,有涂鸦,更方便随时演算、讨论。教务上,学生加课的截至日是开学一个月后,退课的截至日是开学两个月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旁听,决定自己要不要修这门课。课程提供的教学资源也非常充足,给学生多样的选择。除了前去上课,也可以选择自己在线观看往年的课程视频、lecture note。除了正课还会有习题课,并且正课教授、习题课的教授、TA都会有自己的office hour,方便学生提问。总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无论是个人选课上还是个人的时间安排。不会有课堂考勤,有的课两百多人选课日常只有五六十人上课。学生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方便去旁听各种有趣的seminar。

至于课程难度,期中考前物理系的教授都会布置practice,让学生对考试题型有所准备,不在题型上为难学生。我这学期修习的量子力学与电动力学相比国内一流高校的标准而言都不算难。固体物理的讲师是位大牛--文小刚教授。同为最早的一批把拓扑引入物理的教授,他的“好基友”们今年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他上课时可谓也是“不甘寂寞”,给我们引入了纤维丛、陈省身数等数学概念,并且喜欢讲他关于对称和相变的思考。总之他上的“Basic Solid State Physics”一点都不basic,将我们一众小本虐的不行,每每提问都需要博士生助教出来救场,和他谈笑风生。

学期已经过半,剩下的时间里我将继续砥砺自己,投入到学习中去,争取更多的感悟与收获。(2014级本科生 周达)


(二)

在MIT短短的三周学习生活让我收获颇丰。这里的教学理念和上科大较为相似,教授会在课堂上会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讲那些概念,定理的由来。与此同时,上课时有许多与教授的互动,同学们经常会提一些很有趣的问题,教授也很乐意地一一解答。知识的具体运用则会在习题课上由助教讲解,他们一般会给出一些运用的例子。课后的作业数目不多,但难度很高。通过做作业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教授课上所讲的知识。作业还有一些部分是选作的,这部分的题目难度更高,经常是告诉你某篇论文提出了某个方法,让你实践一下。这里的学习不再是课后把书看一遍那么简单了。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往往是学习的最好时机,可以借此向教授、助教请教,他们会很热心地帮你解答,同时再告诉你一些推广,让知识融会贯通。我所上的人工智能这门课还有一个附加课程,来介绍人类是怎么产生智能的,这对我们理解课程知识很有帮助。在这里每门课都是硬课,大家一学期至多选四门,以便留出充足的时间来课后消化。

在学习之余,MIT还有许多有趣的社团,如类似于上科大GeekPie的TechX。他们在9月组织了一次黑客马拉松活动,最后各队做出的成果都很有趣。还有飞行社,由一些MIT考了飞行驾照的学长学姐们组织,会带着社员飞到附近的景点游玩。上周我参加了他们的活动,飞去了号称美国最美的Cape Cod沙滩。我们的机长是MIT大四的学长,他在大一暑假开着他的Beechcraft环游了世界一周,成为最年轻完成此项壮举的人。在飞行途中他还很热心地向我们介绍一些飞行常识,比如怎么和空管对话,怎么开启自动驾驶,如何计算CG值等。他诉说了他环游世界的经历,给我们看了当时他飞跃大金字塔时的自拍。

上周MIT还举办了一年一度的Career Fair,有很多诸如Google,Apple,Microsoft一类的大公司前来招实习生和员工。通过和他们员工的交流,我也对这些互联网巨头企业不同的工作环境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

在MIT的生活很丰富多彩。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还有各种各样的课余活动来充实自己。希望我能在接下来的日子有更多收获,这将注定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2014级本科生 王一帆)


(三)

自开学以来的这两周里,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学习经历。在这里,作业和学习都是很有趣而不无聊的事。

做作业是很享受的一件事。作业本身就很有趣。并且,在做作业的过程和结果中,会因老师的一句话豁然开朗,也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做出的东西原来是如此的神奇而充满魔力。我印象最深的就“advances in computer vision”课的第一个作业是根据一张简单的照片还原一个3D世界。就我原本的认知来说这是很难实现的技术,但是在老师的几个简单假设下问题却迎刃而解。这使我感受到求知过程的无限魅力。第二个作业是老师为了让我们熟悉滤镜的用法,要求我们用高通和低通滤镜处理两张照片,再把他们合起来。而这个作业的乐趣在于,合成后的照片从不同的距离上看会看到不同的图案。

另外,在MIT有一个从早学到晚又不会觉得无聊的秘诀——打游击战。在未到MIT之前,我曾在EECS学院的orientation上,看到过学长学姐介绍的经验。他们说MIT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正式开始学习生活之前,可以先到处走走,把各种地方都逛一逛,这样就可以发现不同地方各自的特色,能尝试在不同的地方学习。对于学长学姐的话,我觉得有必要去亲自验证一下。于是我到了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到不同的建筑里感受它长久以来积存下的文化氛围和气息。下雨天会去Baker图书馆,那里高高的穹顶看不到窗外;晴天去有巨型落地窗的Hayden;而在不冷不热的傍晚,则会在饭后坐在校园的草坪上面向查尔斯河写代码。在舒适宁静的环境中,学习真的变成了奢华的享受。

总之So far so good,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更用心的体会MIT的美景,感受MIT气息,充实自己,收获知识,对未来饱含期待。(2014级本科生 黄政嘉)


项目介绍:

2015年,上海科技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MIT)签署了学生培养合作协议。协议约定,我校本科学生将进入MIT相关院系修读院系认可的课程,回国返校后学分可以转入我校。2016年,赴MIT学期交流项目正式启动,王一帆(信息学院)、黄政嘉(信息学院)、周达(物质学院)三位2014级本科生成为首批入选学生,于秋学期前往MIT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