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雅教育  博雅讲座
书院“信仰的力量”系列讲座第八讲:核心价值观与德性养成
发布时间:2015-12-27        浏览次数:360

12月23日晚,书院“信仰的力量——上海思政名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第八讲“核心价值观与德性养成”在张江校区报告厅举行。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赵勇教授从核心价值观解读的基本思路、方法?德性养成的主要范畴、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等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加深了我校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让同学们体会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背后的精神。

核心价值观解读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三点:一为思想史的视域,即纵向比较;二为国际参照的视野,即横向参照;三为结构功能的视角。“铁娘子”撒切尔曾说:“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这表现了中国在高速进行物质生产之时,思想生产的缺失。同时,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很大的挑战,即怎么把西方理论本土化、中国化。这需要我们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衔接,发掘、构建、传播精神生产和思想生产背后核心的东西——价值观念。相比美国在电影、音乐、快餐等流行文化中非常自然而有效地渗透自己的价值观念,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则欠缺这一点。

方法?德性养成的主要范畴主要涉及到六个关系,即知识与价值的关系,教材与原著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国与世界关系,道与人的关系。这六种关系,分别对应价值观念、经典意识、问题意识、历史意识、世界眼光和德性养成。针对这六个方面,赵勇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讲解。知识与价值的关系中,赵教授以不同的人看到毛泽东的出身背景有不同的结论以及他对自己的认识为例,阐明了不同价值观的人看到相同的事物会获得不同的知识。这同时说明,价值观和知识并不具备普适性。事实和价值有认识的鸿沟,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差距,并努力在知识和价值之间搭架关系。教材与原著的关系方面,张教授呼吁同学们回归原著,向智者学习,从中获取启示。法国高考题中经常涉及法国的经典,比如卢梭的《爱弥儿》、伯格森的《思考与行动》,中国也应关注自己的经典原著。理论与实际方面,陈云先生所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当是箴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成果中创造,对待历史自当谨慎谦虚,从中获取经验,应用于现实。这是对待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正确态度。中国与世界方面,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很有系统,甚至掌握了很多中国人物研究的话语权。中国学界当看到这一点并作出改进。关于道与人,一言以蔽之,观察事物当“以我观之,以物观之,以道观之”。以我观之,是意见;以物观之,是知识,而以道观之,是智慧。所谓道,即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能结合个人和集体、知识和评价、理论和实践。最后,针对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问题,赵勇教授指出,一要强调对文本,比如《毛泽东选集》的关注和把握,二要尽量避免意识形态漂浮和灌输式的教育,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赵勇教授以冯契先生的“两化”,即“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结束了本次讲座,他希望同学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史和视域有了更深的了解后,结合它的六个范畴以及背后包含的六种意识,真正能“两化”,培养美好的德性,塑造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