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晚,“科技之光”系列讲座第七讲在张江校区举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陈晓亚研究员为我校学子带来“植物次生代谢物与人类健康”的讲座。
陈院士从“植物学的经典之路”讲起,概述了遗传学和植物遗传学研究的相关内容,并与同学们简单介绍了模式植物的概念。言归正传,他介绍说,科学定义的“代谢”包括生物体内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具体说来,植物体内的代谢可分为初生代谢(蛋白质、核酸、脂肪和糖)和次生代谢(抗氧化剂、具有防御活性或保护功能的成分等)。在东方型膳食结构中,植物是主要食物来源,因此植物的营养品质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非常相关。他谈到了近来关注度非常高的青蒿素,用流程图的方式解释了青蒿素的合成途径,探讨了发现青蒿素对于增进人类健康的重要贡献,指出相比于紫杉醇等,青蒿素的抗疟疾效果好且自身毒性小。在讲述了棉酚合成途径等知识的基础上,陈院士的讲述逐渐加深,与在场的同学们讨论起生物碱和含氮化合物,平时颇难理解的科学概念经过他的阐释变得十分清晰生动。
在交流提问环节,有位同学问起当下的养生热点——苦荞,他问,苦荞是否真的如宣传所说有治疗高血压的作用?陈院士回答说,黄酮的主要作用还是清除自由基,这可能对治疗高血压有一定帮助,但是这种帮助一定是辅助性的,说能治疗高血压是言过其实了。还有同学问,现在次生代谢物的生产方式是以微生物发酵为主的,那么新兴的生物反应器——诸如注入番茄、黄瓜之类——相较于微生物的优势在哪里?陈院士表示,微生物发酵的前景还是很光明的,当下热门的“合成生物学”就是以微生物发酵为基础的。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竞争力在于:植物本身是真核生物,一些需要真核环境的合成可以在植物中进行;产生的有毒成分也可能在植物中被妥善储存;有的情况下还可能具有成本优势。比如说,虽然青蒿素已经可以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方式获得,但在实际生产中还是主要通过植物提取,毕竟青蒿是相对廉价的。本次讲座在陈院士和学生热烈的科学和产业探讨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