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雅教育  博雅讲座
书院“艺术之光”系列讲座第三讲——谈新发现的唐代韩休墓山水图壁画
发布时间:2015-12-07        浏览次数:637

12月4日晚,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副院长郑岩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由唐代韩休墓山水画说起的艺术讲座。

“世俗论画必曰画有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郑岩教授引经据典,一开场就向同学们阐释山水画的重要性。因受限于时代,不论是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游春图》,还是《明皇幸蜀图》,这些稀世珍品都存在载体脆弱、作者不明的问题。而在韩休墓中发现的这幅壁画,却有力地补充了唐代山水画的研究。

韩休墓属于唐代宰相韩休及其夫人柳氏。郑教授从图式、主题、笔法以及延伸出的“卧游”四个角度详实地为同学们解读了唐代山水画的最新发现。

在构图方面,郑教授引用“其山水之状,则高低秀丽,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喷如吼”,类比王维《辋川图》、正仓院螺钿槽琵琶《捍拨骑象奏乐图》和莫高窟《观无量寿经图》,阐明壁画乃至唐代山水画的构图特点。“襄阳南郭外,茅屋一书生。”透过张籍的《题李山人幽居》、兴教寺的唐代石槽、《捣练图》、正仓院“密陀绘盆”、三彩院落模型等艺术作品与韩休墓壁画的一方一圆两座空亭,郑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唐代人的附庸风雅,阐释了山水画、园林和理想山水三者间的象征关系。韩休墓山水画的笔法是雄劲还是草率?古代艺术的笔法风格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丧家为何会接受如此粗糙的画作?韩休墓壁画上的种种改动,吴道子一日成迹,张璪袒胸泼墨……从宋的精工细笔到唐的一挥而就。为何从唐朝开始人们接受并赞美粗犷风格?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郑老师的文化交融、艺术进步、国力兴盛、社会风气的因素考究中找到了原因。“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卧游”这一象征着神秘与自由的概念,与唐代山水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郑教授由韩休墓壁画扩展到唐代山水画,向同学们展示了古代艺术的广阔世界和独特魅力,带领同学们体验了韩休墓的艺术研究工作,展示了联系相似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此次讲座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的大门,提升了同学们对文化艺术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