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院的天空  我的导师  导师活动
“混血”的美和代价——徐书华教授讲授书院导师研讨课
发布时间:2015-07-05        浏览次数:1806

7月1日晚,书院驻楼导师、生命学院特聘教授、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徐书华教授以“混血”为主题,从“混血儿”之美和“混血”的代价两方面与同学们展开了趣味横生的讨论,为本学期的驻楼导师讲座画上圆满的句号。

“仰观宇宙之大”,地球在茫茫星河中是何等渺小;“俯察品类之盛”,人类亦不过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徐教授以浩淼宇宙和生命起源的宏大之势开篇,迅速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他指出,人类因一系列小概率事件的累积而偶然诞生于世间,而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和科技又显得多么浅薄和幼稚。人类从匍匐的古猿类一步步走到现在,我们在未来又将何去何从?早先的人类群体因语言和地域上的差异而在地球上各据一方,但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的日益发达,人群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异族通婚甚至跨国婚姻司空见惯,这也造就了为数众多、程度不同的“混血儿”。而这种趋势虽难成主流,却不可小觑。大到横跨亚欧非三色人种、小到发生在中国南北方,这都属于“混血”的范畴。混血儿的外表美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混血也有其进化和医学上的代价。

徐教授从科普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演化历史、环境适应、医学后果和基因定位四个方面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混血”的进化生物学和医学意义。徐教授从简单的高中知识——遗传图和基因重组出发,进而引入专业的庞大图表,让同学们在欣赏着五彩斑斓的精美制图时,也深刻感受到生命交互的美妙和基因的精巧:普通人群在经历遗传漂变和环境适应后,遗传基因渐渐丢失或固定,趋于适应了所处的地域。但混合人群因“重新洗牌”而增加了遗传多样性,而同时弊端也同样明显,便是不得不重新适应大环境。因此利于物种的生存未必利于其中的个体的生活舒适和愉快。例如糖尿病是人类祖先在过去对营养高效利用而付出的代价。

最后,徐教授还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随着讲课的深入,前来听讲的同学也越来越多。短短两个小时的研讨后,老师和同学们意犹未尽地告别本学期的最后一次驻楼讲座,满怀热情地迎接即将到来的小学期精彩生活和下学期的导师研讨课!

为落实学校本科生培养目标,加强学院与书院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导师与学生形成学术共同体,从本学期开始,书院开始邀请驻楼导师在入住期间为本科生开设研讨课,促进导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研讨课旨在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观察社会,用人文视角看待世界、了解科学,以问题为导向,以跨学科课程体系为支撑,通过案例教学、学术讨论,形成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研讨为主,体现文理交互、学科交叉,通过研讨激发创新灵感,课外学习自主自觉,在教学相长中激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教师的育人责任。

目前导师研讨课已成功开展10讲,受到同学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