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院新闻
上海科技大学——梦开始的地方
发布时间:2015-06-23        浏览次数:3389


上科大的精神 


○吕文涛 2014级信息学院本科生 

《论语·学而》载曾子语:“吾日三省吾身。”奈何自己不过蝼蚁碌碌,竟也数月没有时间自省。回想自去年来到上科大,算来至今很快便是一载光阴即将逝去,这一年,究竟何多感致,聊为一纪。


记得去年3月,与这所年轻的大学邂逅在一个湿润的午后。一盘甜点,一席持久的交流,加之一日前前后后的了解与活动,从老师学生的言辞中,抑或是上科大风物的独特风格里,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志同道合之感,便与当日同学一道,毅然倾心与这所坐落于中科院上海分院古老院落里崭新的大学,现在想来,却像是陈词滥调的琼瑶剧一般的一见钟情了。转眼6个月后,再次站在上科大门前的我,已是这所大学的一员。这之间的6个月,我选择了它,而它亦选择了我。


初入新校,免不得好奇于与新学校有关的一切历史。尽管上科大的历史甚至不过我的年岁,我却阅得这样两句话: 一是“坐得起冷板凳”,二是“不以一流为目标”,两句互为补释,前者言求学者甘为文化人,后者也并非不求上进, 恰是要俯身求学而戒除空求的口号,先为而后言,也便是前者的教诲。这为人务实而少张扬的教导,在一年之后的今天看来,不仅是上科大自身的人文写照,亦是我这一年中获得的最显著的裨益。


开学伊始,这上科大独有的风气就从点滴举止之间流露出来。记得军训时突降暴雨,同训的其他学校的带队老师打着伞在庭院里催促学生赶回宿舍,而我们却提前领到学校定制的雨衣;同学反映图书馆桌子太矮不便学习,几天后便统一更换书桌;一言一行,上科大虽不张扬,却在以行动诠释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后的开学典礼,院长依次介绍的不是教授,而是每一位同学,坐在前位的不是领导,而是学生。我看到在角落里的教授和校长们,虽口中不言,心已钦佩。


之后,教授们以自己的学术风范更诠释了求真务实之义。我印象里为演示教学内容,不惜拆卸自己的自行车的薛教授,住在我的学生宿舍隔壁只为与同学交流的印校长,以及给每一位同学课后总结写回复的Eliot教授,这些年轻的教授以自己的行为来告诉我,尽管他们与上科大一样年轻,缺少的是年岁,富有的是精神。


再者,更是自己的同学们,我们在上科大经历着同龄同学所经历不到的高强度的学业要求,然而我们更经历着每天通宵看书、推倒抑或是完成实验报告和准备演讲论文。在上科大,没有通宵颓废的学生,只有倾心学术、不张扬不空虚的学生。这将是我人生难以忘怀的时代,一个静心朴实的时代。


我曾想问过自己,在上科大我得到了什么;也有学弟学妹问我,在上科大究竟有什么。或许他人抑或是我自己, 都曾经纠结过这所年轻学校浅薄的历史根基,然而,历史终究是纸面上惨淡的文字,正如我现在写下的过去一年的青春。这一年过去了,也没什么值得纪念的所在,然而这反省,这一年来在上科大不一般的经历,这一年来我感受到的、理会到的,也是上科大精神的层面,才是历史与过去所拥有的价值。这一年的价值,写在纸面,更是感受在自身。


“我是上科大的!” 


○周则安 2014级信息学院本科生 

回想差不多一年前的3月,我还坐在高中母校的教室里,日复一日地完成着枯燥而又乏味的各种模拟卷、模拟题。那或许也是处在人生中最大的低谷——模拟考的成绩不尽如人意,充其量也只是在华东理工大学的最低分数线水平;而曾经令我向往的同济大学也在自主招生时将我拒之门外,使得我近一个学期学习德语与完成课题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同学看到了公告板上的海报,告诉我有所名叫上海科技大学的学校在招生,师资雄厚,设备先进,他推荐我可以试试。就这样,我报名参加了上海科技大学的校园开放日。


校园开放日的整整一天,让我感到上科大真的没那么在乎你的成绩,开放日中的种种环节考察的都是学生作为一个未来的成功者所必须具有的团队协作、动手和表达能力等等。令我感怀的是,教授不会问刁难你的奇怪问题,他想考察的只是你与普通高三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


经过了开放日,我的心情也轻松了不少。不久我便获知我得到了B档40分加分,这让我更是信心倍增!就这样,得到了认可的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上科大,最终也如愿以偿进入了上科大的大门。


进入了上科大,我发现这所学校与我思维中的传统大学确实有所不同。课余时间,你可以在办公室轻易找到给你上课的老师,问他学科问题,让他带你去实验室做实验;生活上、学习方面遇到了什么麻烦,你也可以直接找到书院老师或是自己的导师反映情况排除问题;同学们之间关系都很融洽,而且几乎人人都可能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所以,同学之间也常常开玩笑说,“能进上科大的都是有那么两把刷子的”。


我所在的信息学院在本学期给全体本科生开了一门“信息科学导论”课。短短一学期的课程包括了编程、机器人、信号与系统和电子工程,每一个板块,学院都在院内请到这一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仅从编程角度来讲,课程一开始的难度就是相当大的。老师并没有把我们当作普通的学生,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精英,每个人都有能力学好这门课。课上,老师只介绍语法与算法的难点、重点,更多的基本内容需要靠我们自行阅读书籍来消化。这一个月里,每处都能看到同学们debug的身影,哪怕在深夜,走到宿舍一楼的书院,也能看到一些大神正在教其他同学编程的技巧与方法。有压力就有动力。许多同学在这短短一个月,从一窍不通到最终用自己编写的程序画出自己设计的创意画作,也有不少大神们通过这一个月,与同学互助而完善了自己的编程逻辑体系。


在上科大,一切都是新的。新的校舍,新的仪器,新的教授,新的同学。这一年的学习并不轻松,但是交叉学科的学习、丰富的社团活动等等,都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充实与愉悦。我们是上科大的见证者也是建设者,相信在这一年给我带来不断惊喜的上科大,也能在未来走得更久远;也相信某一天到企业面试,当HR问你“你是什么学校的,985还是211”的时候,我或者我的学弟学妹们可以自豪大声地回答他:“我是上科大的!”

 

上科大,让我充满信心


○耿佳琳 2014级生命学院本科生 

作为一个成绩并不出色、课外活动中亦不算出彩的普通学生,我自惭大约不能为上科大“带盐”。然而转念一想, 作为这个大家庭中颇爱掺和各种事情的一员,我之所见或许足以勾勒此年轻学校的数个剖面。


我与上科大,邂逅于高三时期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各个学校的自招宣传材料纷纷兮如落叶撒在讲台上,当一不小心翻到上科大的单页时,我亲爱的同桌把它拍在了我的脸上,“这啥学校? 没听说过呀。”所以,感谢同桌的致命一拍,间接导致了我的“入坑”。


让我倾情上科大的是,一股深入骨髓的酷炫学术气息和作为一所新学校而自然拥有的无限可能。如今,时常令我们感叹“入坑”的也是如上两者。有人说,天才即很早就明确自己的所爱与所长的人,那么上科大大概不乏笃定志向而乐于实践的天才,许多人在面对狂轰滥炸的任务时还能有余力去做更深的探索,实在令我等倍感压力。而作为新学校,所有的学生团体都需要我们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自己建立起来,体系没有健全,只好边做边调试,做预算,做海报,做活动策划……而那些学生会的同学们还有更多我不了解的,繁琐但必不可少的工作要做。作为上学期选了Design Thinking课程的人,上有DT,下有信导的freshman year,许多时候不得不贡献出宝贵的课余时间才能完成任务。


对于诸多有志于学术的人(比如这里的多数同学)以及喜欢了解各种新事物的同学们(比如我),我们大牛导师们的存在,绝对是在其他学校学生享受不到的“待遇”。自入学以来,平均每两周,我们大牛导师们就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邀请我们聚餐、进实验室参观,或是听他们的前沿科研讲座。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上科大的生源排名赶超了国内某些名校,从师资和未来的硬件来看,也是不无道理的。听学术报告,其实是我们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aymond Stevens教授在DT课上关于建立Cell Map的愿景的介绍至今记忆犹新,知识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 更重要的是作为世界顶级科学家的高瞻远瞩,这是书本所无法取代的。数周之前,辛意云先生关于中西艺术的讲座,其贯通中西、纵横古今的学问,在由浅入而自深处化出的讲述中自然流淌,听其一讲,远胜平庸讲师的千字赘言。甚至在这个深具人情味儿的学校里,我们为了听一场与某课冲突却是由难得的大牛贡献的讲座想尽办法,老师看我们左右为难,便掩护我们做了一个小trick, 讲座当然受益匪浅,这一切亦让人心生感动。


这黄埔一期的第一年转瞬即逝,犹记开学前的军训中,我们被要求写一封信寄给四年后的自己。我写的便是:希望可以找到自己所热爱并可为之奋斗的事。上科大提供的资源和眼界,使我对这一愿望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上科大,不曾入眠


○郑纬彤 2014级生命学院本科生


写这段文字之时,已是月明星疏,萌生的睡意被新泡的茶冲淡。不光光是我,在这里,上科大,不曾入眠。


记得否,高考之后知道分数时,雀跃不已——足以报考自己心仪已久的老牌大学的分数着实让我安心不少。然而,却莫名地在深夜里回想起参加上科大开放日的种种场景。我是一个慢节奏的人,总觉得上海前进得太快,只是赞叹,不愿融入。以为上科大如此崭新,它的迅速发展大约是我不能追随的。可我却在上科大感受到了一种周全,一种人文。这明明是一所新的学校,没有时光镌刻的老墙,没有布满落叶的林荫道,没有岁月沉淀的历史。可我却看着上科大,好像看见太阳。填志愿期间,学校组织过老师来浙江和报考上科大的学生们见面。大家在西湖边的咖啡厅里度过的是一个愉悦的下午。父母并没有多问什么,只由着我问老师一些我感兴趣的话题。机缘巧合,那时多问了几句的教授正是我现在的导师。回到家里,又陆续接到了好几所大学的电话,而拖拉的我,直到填报志愿截止前的一天晚上,才决定和爸爸妈妈聊一聊。细细地和父母说了说自己的想法,把其他曾憧憬过的大学都稍作比较,想去北京的心情自己并没有忘记,却在准备结束谈话前突然问了妈妈一句:如果我去上海,她作何感想。我并没有明说我所指的上海,其实是上科大。父母再怎么与时俱进、泰然处事,也不见得会同意我拿着大学冒险。妈妈却只是告诉我,上科大不会差,可以一试。


其实,我是一个爱冒险的人,传统大学的路太稳妥。当我在次日下午收到现在的导师寄给我的生命科学的书时(我曾请求老师推荐给我一些生科方面的书籍),就被一种学校的人文关怀浸润了。我对上科大突然充满了感情。学校没有历史,不代表它没有人文,我始终觉得,一个学校的人文精神可以决定那个学校的学生可以走多远。我想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让我决定我想和上科大共成长。就在那天晚上,我又接到了iHuman 所长 Ray 教授的电话,只因我多日前曾向校方提起过我想和外籍的教授聊一聊。所以,我是在电话中完成了我的高考志愿填报,我信任自己的决定,信任这所崭新的大学。


来学校以后,所有的一切都在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我不知道别的大学是好是坏,我只知道上科大每天都在给我惊喜。其实每次和高中同学分享现在的大学生活时,他们羡慕的声音,总让我觉得自己的冒险是值得的。我相信不会有另外一所大学,能让我每天看到教授、老师的几率比看到同学高;不会有另外一所大学,能让我们这样的普通学生常常可以看到校领导、与校长共进午餐;不会有另外一所大学,能让我们如此忙碌。上科大不曾入眠,上科大学子在前仆后继地学习、创新。在这里,有学不完的课程,有听不完的讲座,有参与不完的活动,比如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普通动物学、文学传统与写作、法与社会、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信息科学技术导论、高等数学(中文)、高等数学(英文)、数学分析、离散数学、中华文明通论、微观经济学、普通植物学各课程;再如“文明之光”“艺术之光”“科技之光”“心灵之光”各大系列讲座;还有音乐节、电影节、文艺晚会、志愿者活动……


上科大的学生不愿入眠,只恨时间太少。不想过多地夸耀学校为我们准备了多好的资源,而是想谢忱学校提供给我们多少交流的机会。你可以在图书馆和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聊电磁学,可以在走廊和副校长聊文明通论,可以在食堂和各路领导、教授吃饭聊天,可以和自己的导师一同出去春游,可以在办公室和任课老师讨论学术,可以在实验室和实验老师设计实验,你甚至可以和邀请到的复旦、交大的老师随意交流,参观他们的实验室,与他们一起完成暑期实践项目。上科大给予我们的是无尽的鼓励和关怀。我所学习的高等数学(英文)这门课程,在大一上学期任教的是美国陶森大学的孙伟老师。大一下学期,他结束了他的学术假期,回到了美国任教。然而,我们之间邮件的交流并未中断。他给我们更多的是生活上的关心和指导。每每在无眠的深夜收到他的邮件时,总能感觉到上科大的力量。


一个好的大学,不仅仅在课堂上学习,更多的是生活的每分每秒。作为楼层长和学生会副主席,有时候繁忙的工作真的会让人焦头烂额。但每一次完成工作时都有一种突破极限的成就感。不仅我,上科大的每一名同学都有一个丰富的大学生活,因为驻楼导师,因为身边的学霸同学,都让你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前进。


这是一所未曾被时光锤炼过却在平地凸起的学校。这里的每一名学生,都有一股拼劲儿。这种力量来自自己,也来自学校。上海科技大学,不曾入眠,我们一直在奋进。


 痛并快乐着 


○刘健中 2014级信息学院本科生


时钟刚刚敲过零点,而上科大的夜晚才刚刚开始。刚刚写完高数,就要一头扎进大物当中。当习题解不开的时候,就打开课本继续看 Python 入门教程。    


回想起我的前高考时代,总是憧憬着进入大学后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而不是无所事事混过人生最有发展潜力的四年。当我成绩下来的时候,便是传统 985院校和上科大“二选一”。回想起 2014 年 4 月的开放日,上科大浓浓的学术氛围,紧张而有序的生活节奏,以及学术水平高超的教授,我便在心里默默决定了,填上科大!于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在本科提前批志愿中仔细输入了上科大和心仪的信息学院,反复检查无误后提交了。


从入学到现在已快近一年、两个学期了。回想起来,自己在上科大的日子便是痛并快乐着。


痛,便是学业压力。与很多高校不同,上科大没有“水课”,每一个学分都来之不易。课程中,我印象最深,也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信息学院开设的全英文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其中第一部分便是通过 Python 学习程序语言的基础。为我们上课的陈浩教授在课上并不会涉及到语法等细枝末节的方面,而是从一门程序语言的基本结构入手,从基本的数据类型到数据结构逐步深入。他在课上并非是将知识一次性灌输给我们,而是提出实际的问题来引发我们思考,进而提出应用了新知识的解决方案。比如写计次数的程序体,他就引入了字典这一数据类型。而如果要跟上这门课,就必须及时地去阅读课本,以便于掌握细节,同时复习知识准备参加下节课的讨论。这门课布置的作业,虽然难度梯度较大,但是也是能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和编程技巧,同时将课上讲到的内容应用到作业中,加深我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布置的作业,一步步从简易的逆波兰表达式计算器到比较复杂的解释器,其中就使用了上课讲到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程序纠错能力。最重要的是,这门课的第一部分将我们领进了编程的大门。


上科大的课程,没有老师只念演示文稿,没有老师下课匆匆走人。有的则是大物 I 的薛老师的各种物理小实验,有的则是文明通论上讲师对中国历史的精辟的剖析,有的则是法与社会课上对法律、社会更广泛的认识。这里,不妨引用物质学院米启兮老师的一句话:“大海里都是水,蜈蚣身上长满了腿,上科大不让你后悔!”上科大作为一所新的高等院校,毕竟还是会出现一些不足,但是这所新的大学展现出来的富有


生机和活力的一面,已经能够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上科大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我曾经一度怀疑过


○祝亿灵 2014级物质学院本科生


我曾经也一度怀疑过,本科师资是否像宣传上说的那么强大,师生关系能否像宣传上说的那么美好。我报考前向各所大学的学长咨询过信息,对于国内的大学也有一个总体的印象,知道每一个大学要敢有上科大这样的承诺,但是能做到的寥寥无几。所以,即使报考的是上科大,对这些有的没的承诺,我开始也并没有报太大希望。


我当初就是奔着上科大的数据库来的。国内很少有学校能给学生提供如此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的数据库,更何况学校目前的规模并不大,以后也不会很大。光是数据库的数量和各种期刊的阅读权限,足以让我放弃当时可以报考的其他学校。


随之我发现,就师资和师生关系而言,宣传上竟没有出任何偏差。每一堂课的内容都非常充实,老师在课上也会对应当掌握的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然而和对课程感兴趣的同学交流时,他们经常分享课程中发现的一些隐含的细节,一些仿佛专门给细心的同学设计的细节。后来经询问才明白,老师既要对所有学生都普及基本知识,又尽努力设计这些细节以不浪费已有基础的学生的时间,使每一个听课者都能受益。


作为一个前化学竞赛生,这两学期的“导论”课都让我体会到什么是超越竞赛的教学。在多数同学都零基础的条件下,在幻灯片、作业全英文的条件下,教学速度不输给国内某些知名竞赛培训机构。有些课程内容,在多数省可能达到省选及以上难度。在大化零基础分子轨道、无机零基础特征标表的情况下(别的科目亦如是),开始的确很多人想以“数学基础不行”为理由准备放弃。事实是,多数人坚持下来了。我听同学说:“老师要求掌握的东西的确过滤掉了对数学基础的要求。”这样的课程让人脚踏实地,认清事实;不是认清“我数学基础不行”的现实,而是认清“我现有的逻辑完全足以掌握这些看似复杂的知识”的现实;不是认清“我高考分数上不了那几个神乎其神的 985”的现实,而是认清“我考不上那些学校,并不代表我够不上那些学校”的现实。至今抱怨课程繁多、终日熬夜的同学,也许也终有一天会认识到自己不必熬夜的现实吧。


离开现实,上科大的生活简直就是个神话。同学间互相封神。同学称教授为老师,教授称同学为神。有人担心过,这种“不正之风”会带来交流上的不便或是学术上的不端。然而归功于现在 200 多人的小的本科生规模,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而这种“不正之风”带来的是,同学之间多数互相认识,关系通常很好,即使差也不会太差。老师们既能互相“蹭课”,又能跟学生打成一团,甚至“混”在学生中间不被察觉。我的导师曾在 K.B.Sharpless的讲座后进行提问,Sharpless回答后评价:“上科大的本科生水平很高!”


总而言之,我当初报考时的多数疑虑已被打消。而现在,我可讲的太多,以至于不记得报考时还怀疑过什么,就此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