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科大,不曾入眠
○郑纬彤 2014级生命学院本科生
写这段文字之时,已是月明星疏,萌生的睡意被新泡的茶冲淡。不光光是我,在这里,上科大,不曾入眠。
记得否,高考之后知道分数时,雀跃不已——足以报考自己心仪已久的老牌大学的分数着实让我安心不少。然而,却莫名地在深夜里回想起参加上科大开放日的种种场景。我是一个慢节奏的人,总觉得上海前进得太快,只是赞叹,不愿融入。以为上科大如此崭新,它的迅速发展大约是我不能追随的。可我却在上科大感受到了一种周全,一种人文。这明明是一所新的学校,没有时光镌刻的老墙,没有布满落叶的林荫道,没有岁月沉淀的历史。可我却看着上科大,好像看见太阳。填志愿期间,学校组织过老师来浙江和报考上科大的学生们见面。大家在西湖边的咖啡厅里度过的是一个愉悦的下午。父母并没有多问什么,只由着我问老师一些我感兴趣的话题。机缘巧合,那时多问了几句的教授正是我现在的导师。回到家里,又陆续接到了好几所大学的电话,而拖拉的我,直到填报志愿截止前的一天晚上,才决定和爸爸妈妈聊一聊。细细地和父母说了说自己的想法,把其他曾憧憬过的大学都稍作比较,想去北京的心情自己并没有忘记,却在准备结束谈话前突然问了妈妈一句:如果我去上海,她作何感想。我并没有明说我所指的上海,其实是上科大。父母再怎么与时俱进、泰然处事,也不见得会同意我拿着大学冒险。妈妈却只是告诉我,上科大不会差,可以一试。
其实,我是一个爱冒险的人,传统大学的路太稳妥。当我在次日下午收到现在的导师寄给我的生命科学的书时(我曾请求老师推荐给我一些生科方面的书籍),就被一种学校的人文关怀浸润了。我对上科大突然充满了感情。学校没有历史,不代表它没有人文,我始终觉得,一个学校的人文精神可以决定那个学校的学生可以走多远。我想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让我决定我想和上科大共成长。就在那天晚上,我又接到了iHuman 所长 Ray 教授的电话,只因我多日前曾向校方提起过我想和外籍的教授聊一聊。所以,我是在电话中完成了我的高考志愿填报,我信任自己的决定,信任这所崭新的大学。
来学校以后,所有的一切都在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我不知道别的大学是好是坏,我只知道上科大每天都在给我惊喜。其实每次和高中同学分享现在的大学生活时,他们羡慕的声音,总让我觉得自己的冒险是值得的。我相信不会有另外一所大学,能让我每天看到教授、老师的几率比看到同学高;不会有另外一所大学,能让我们这样的普通学生常常可以看到校领导、与校长共进午餐;不会有另外一所大学,能让我们如此忙碌。上科大不曾入眠,上科大学子在前仆后继地学习、创新。在这里,有学不完的课程,有听不完的讲座,有参与不完的活动,比如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普通动物学、文学传统与写作、法与社会、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信息科学技术导论、高等数学(中文)、高等数学(英文)、数学分析、离散数学、中华文明通论、微观经济学、普通植物学各课程;再如“文明之光”“艺术之光”“科技之光”“心灵之光”各大系列讲座;还有音乐节、电影节、文艺晚会、志愿者活动……
上科大的学生不愿入眠,只恨时间太少。不想过多地夸耀学校为我们准备了多好的资源,而是想谢忱学校提供给我们多少交流的机会。你可以在图书馆和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聊电磁学,可以在走廊和副校长聊文明通论,可以在食堂和各路领导、教授吃饭聊天,可以和自己的导师一同出去春游,可以在办公室和任课老师讨论学术,可以在实验室和实验老师设计实验,你甚至可以和邀请到的复旦、交大的老师随意交流,参观他们的实验室,与他们一起完成暑期实践项目。上科大给予我们的是无尽的鼓励和关怀。我所学习的高等数学(英文)这门课程,在大一上学期任教的是美国陶森大学的孙伟老师。大一下学期,他结束了他的学术假期,回到了美国任教。然而,我们之间邮件的交流并未中断。他给我们更多的是生活上的关心和指导。每每在无眠的深夜收到他的邮件时,总能感觉到上科大的力量。
一个好的大学,不仅仅在课堂上学习,更多的是生活的每分每秒。作为楼层长和学生会副主席,有时候繁忙的工作真的会让人焦头烂额。但每一次完成工作时都有一种突破极限的成就感。不仅我,上科大的每一名同学都有一个丰富的大学生活,因为驻楼导师,因为身边的学霸同学,都让你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前进。
这是一所未曾被时光锤炼过却在平地凸起的学校。这里的每一名学生,都有一股拼劲儿。这种力量来自自己,也来自学校。上海科技大学,不曾入眠,我们一直在奋进。
痛并快乐着
○刘健中 2014级信息学院本科生
时钟刚刚敲过零点,而上科大的夜晚才刚刚开始。刚刚写完高数,就要一头扎进大物当中。当习题解不开的时候,就打开课本继续看 Python 入门教程。
回想起我的前高考时代,总是憧憬着进入大学后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而不是无所事事混过人生最有发展潜力的四年。当我成绩下来的时候,便是传统 985院校和上科大“二选一”。回想起 2014 年 4 月的开放日,上科大浓浓的学术氛围,紧张而有序的生活节奏,以及学术水平高超的教授,我便在心里默默决定了,填上科大!于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在本科提前批志愿中仔细输入了上科大和心仪的信息学院,反复检查无误后提交了。
从入学到现在已快近一年、两个学期了。回想起来,自己在上科大的日子便是痛并快乐着。
痛,便是学业压力。与很多高校不同,上科大没有“水课”,每一个学分都来之不易。课程中,我印象最深,也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信息学院开设的全英文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其中第一部分便是通过 Python 学习程序语言的基础。为我们上课的陈浩教授在课上并不会涉及到语法等细枝末节的方面,而是从一门程序语言的基本结构入手,从基本的数据类型到数据结构逐步深入。他在课上并非是将知识一次性灌输给我们,而是提出实际的问题来引发我们思考,进而提出应用了新知识的解决方案。比如写计次数的程序体,他就引入了字典这一数据类型。而如果要跟上这门课,就必须及时地去阅读课本,以便于掌握细节,同时复习知识准备参加下节课的讨论。这门课布置的作业,虽然难度梯度较大,但是也是能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和编程技巧,同时将课上讲到的内容应用到作业中,加深我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布置的作业,一步步从简易的逆波兰表达式计算器到比较复杂的解释器,其中就使用了上课讲到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程序纠错能力。最重要的是,这门课的第一部分将我们领进了编程的大门。
上科大的课程,没有老师只念演示文稿,没有老师下课匆匆走人。有的则是大物 I 的薛老师的各种物理小实验,有的则是文明通论上讲师对中国历史的精辟的剖析,有的则是法与社会课上对法律、社会更广泛的认识。这里,不妨引用物质学院米启兮老师的一句话:“大海里都是水,蜈蚣身上长满了腿,上科大不让你后悔!”上科大作为一所新的高等院校,毕竟还是会出现一些不足,但是这所新的大学展现出来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一面,已经能够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上科大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我曾经一度怀疑过
○祝亿灵 2014级物质学院本科生
我曾经也一度怀疑过,本科师资是否像宣传上说的那么强大,师生关系能否像宣传上说的那么美好。我报考前向各所大学的学长咨询过信息,对于国内的大学也有一个总体的印象,知道每一个大学要敢有上科大这样的承诺,但是能做到的寥寥无几。所以,即使报考的是上科大,对这些有的没的承诺,我开始也并没有报太大希望。
我当初就是奔着上科大的数据库来的。国内很少有学校能给学生提供如此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的数据库,更何况学校目前的规模并不大,以后也不会很大。光是数据库的数量和各种期刊的阅读权限,足以让我放弃当时可以报考的其他学校。
随之我发现,就师资和师生关系而言,宣传上竟没有出任何偏差。每一堂课的内容都非常充实,老师在课上也会对应当掌握的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然而和对课程感兴趣的同学交流时,他们经常分享课程中发现的一些隐含的细节,一些仿佛专门给细心的同学设计的细节。后来经询问才明白,老师既要对所有学生都普及基本知识,又尽努力设计这些细节以不浪费已有基础的学生的时间,使每一个听课者都能受益。
作为一个前化学竞赛生,这两学期的“导论”课都让我体会到什么是超越竞赛的教学。在多数同学都零基础的条件下,在幻灯片、作业全英文的条件下,教学速度不输给国内某些知名竞赛培训机构。有些课程内容,在多数省可能达到省选及以上难度。在大化零基础分子轨道、无机零基础特征标表的情况下(别的科目亦如是),开始的确很多人想以“数学基础不行”为理由准备放弃。事实是,多数人坚持下来了。我听同学说:“老师要求掌握的东西的确过滤掉了对数学基础的要求。”这样的课程让人脚踏实地,认清事实;不是认清“我数学基础不行”的现实,而是认清“我现有的逻辑完全足以掌握这些看似复杂的知识”的现实;不是认清“我高考分数上不了那几个神乎其神的 985”的现实,而是认清“我考不上那些学校,并不代表我够不上那些学校”的现实。至今抱怨课程繁多、终日熬夜的同学,也许也终有一天会认识到自己不必熬夜的现实吧。
离开现实,上科大的生活简直就是个神话。同学间互相封神。同学称教授为老师,教授称同学为神。有人担心过,这种“不正之风”会带来交流上的不便或是学术上的不端。然而归功于现在 200 多人的小的本科生规模,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而这种“不正之风”带来的是,同学之间多数互相认识,关系通常很好,即使差也不会太差。老师们既能互相“蹭课”,又能跟学生打成一团,甚至“混”在学生中间不被察觉。我的导师曾在 K.B.Sharpless的讲座后进行提问,Sharpless回答后评价:“上科大的本科生水平很高!”
总而言之,我当初报考时的多数疑虑已被打消。而现在,我可讲的太多,以至于不记得报考时还怀疑过什么,就此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