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晚,书院驻楼导师、物质学院特聘教授、上海技物所副所长戴宁研究员在书院一楼给同学们带来了新一讲研讨课:中国京剧的表演艺术。戴宁老师主要从事的是凝聚态物理的研究,但他醉心于京剧艺术已几十年,研究、学唱京剧也成为他科研之余的一大爱好。
戴宁教授从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的异同点出发,着重介绍了中国戏曲的历史和发展,自然引出了作为“国粹”的京剧。相比于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京剧是少有的能将歌唱、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和武打等元素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戴教授通过讲述自己和身边的两位“戏痴”同学的真实而有趣的经历,一开始便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京剧的独特魅力。接着,他澄清了几个很常见的关于京剧的误解:京剧里的唱腔是以北方话为主,京剧起源于昆曲。他分别用湖北话、上海话、北京话试唱了同一句唱词,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不同读音﹑咬字﹑归韵的差别,也着实发现南方口音的唱腔更符合京剧的风味。他通过对京剧发展历史的介绍,解释了京剧并非起源于昆曲。从四大徽班进京到京剧的诞生,再逐步成熟成为“国粹”走进黄金时代,在二百多年的京剧史里产生了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马连良等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表演艺术大师,他们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为了让同学们有更直观的感受,戴教授还在现场播放了几段著名表演艺术家的演唱音频,通过解说,提高同学们对京剧的欣赏能力。
戴教授在讲到京剧表演艺术家们练唱技艺的学习时,与在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了类比:京剧艺术大师们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得到技艺的提高,从而推动京剧的发展,从来没有哪个艺术家是因为以假乱真的模仿而垂名的,最重要的是做出新的突破。他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在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时,要不断地质疑、挑战、创新,不拘泥于已有的水平,在学习中兼顾继承与创新两者,做出自己的新成果。
这次研讨课使同学们对京剧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同学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在人文方面的研究探讨也很好的启发了大家的思维,同学们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