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系列讲座第六十九讲 建筑文化与建筑艺术

发布者:12月5日发布时间:2019-12-06浏览次数:435

外滩的建筑为什么叫万国建筑博览群?这些建筑属于什么风格,属于什么流派?

书院“文明之光”系列讲座邀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钱宗灏,以《建筑文化与建筑艺术》为题,为上科大的师生解读历史建筑留下的“文化信码”,感受上海的“万国建筑”之美。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雨果说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 钱老师告诉大家:“上海的近代建筑中能够看到希腊罗马建筑的规则和经典。”


古希腊文化崇尚人体,认为人体的比例是自然界最和谐的美,他们以这种理念创造了建筑中的三种柱式,将人体美赋予了建筑,一种是看上去挺拨、粗壮,代表男性的陶立克柱式, 外滩的海关大楼门廊前的四根花岗石巨柱是典型的代表;第二种是两端卷曲,看上去秀雅、华贵,代表女性的爱奥尼克柱式,延安东路原本存在的方西马大楼是典型代表,已被拆除,延安路上的中福会少年宫入口处的爱奥尼克柱式也做得十分精致;第三种是貌似花篮,篮边有茂密树叶的希腊晚期代表少女的科林斯柱式,香港路59号原银行工会大楼, 都是今天能够找到的最佳实例。



        古希腊人的建筑给世界留下的遗产是柱式、山墙和大理石;而古罗马建筑留给后世的最重要的遗产就是穹顶、拱券和混凝土。在近代上海的大型建筑中有很多穹顶的实例,其中,最完美的就是外滩12号大楼顶部中央及底层入口处八角形门厅上面的穹顶。钱老师对比了中国古代的赵州桥,补充说其实中国很早就掌握了圆拱的施工技术,但是并没有运用到房屋建筑。而发券的技术的典型建筑是南京郊外南唐二陵的墓室,也是受到观念的束缚,没有用于人间的建筑。古罗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天然火山灰,相当于现代的水泥。上海近代建筑中最早采用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是外滩和平饭店南楼,1906年开始使用,墙体是混凝土浇筑的,楼板也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现浇,这是第一次在上海被采用的建筑新技术。

对上海近代建筑中的古希腊、古罗马元素进行了讲解后,钱老师接着给大家讲解对比了罗马风建筑、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以及这些风格对上海建筑的影响。

罗马风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形式,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窗口窄小,墙面是连列的小券,门及窗洞口用同心多层的小圆圈做装饰,建筑的西面通常有一二座钟楼。上海罗马风教堂最杰出的实例当数位于松江佘山的天主教圣母大教堂、上海理工大学校内原沪江大学的图书馆和神学院礼堂和上海基督教诸圣堂等。


钱老师介绍说,欧洲中世纪最美丽的建筑遗产是哥特式教堂,国人最熟悉的建筑是今年春季毁于大火的巴黎圣母院,高耸的肋拱增加了人们对宗教的敬仰,大面积的彩色镶嵌玻璃则给人带来了接近神灵的感觉,飞浮壁则给人带来了更多的幻想。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上海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位于九江路201号的基督教圣三一堂也是维多利亚中期哥特风格建筑的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的建筑风格,15世纪于意大利流行,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逐渐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风格更崇尚古代希腊和罗马建筑的风格。上海属于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大多建于19世纪后期,都是一些大的洋行或贸易公司,如四川中路185号原三井洋行上海分公司,模仿了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南京东路的慈安里大楼和徐家汇的徐家汇中学主楼,都属于法国文艺复兴风格。

另外,著名犹太建筑师邬达克受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响设计了具有新古典主义特征的爱神花园和何东花园。巨鹿路675号原刘吉生爱神花园,设立采用了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柱式门廊,从意大利订购了一组天使和少女的大理石雕像放在楼前的花园,属于典型的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陕西北路何东花园也是浓浓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巴洛克风格始于建筑,对绘画、雕刻和音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洛克建筑的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多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的空间。董家渡天主堂就是满满的巴洛克风,1847年奠基,1853年落成,是当时上海和远东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建于1911年的外滩29号中国光大银行大楼是巴洛克风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另外,讲到巴洛克式的老虎窗,钱老师告诉我们其实词的英文是“Roof window因为上海话音似的缘故被人们叫做了"老虎窗", 其实和老虎毫无关系。 

不知不觉,在二个小时的讲解中钱老师带着大家共同穿越时空,从希腊、罗马到上海, 从古希腊文明到近代上海滩的兴起,思考这些文化与时代碰撞后对后世的影响与融合。最后,钱老师提出了疑问,这些建筑美在哪里,数不清的艺术家给断臂的维纳斯安装了手臂,大家却都觉得不美了!所以,不仅仅说完整的、完美是美的,残缺也是一种美。文物的修复, 是修复如旧还是焕然一新? 现代社会设计师们如何在历史的百宝箱中获取灵感? 这些问题让大家陷入了深沉的思考。